这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网络上林林总总的信息,再加上道听途说的传播,很快你就被淹没在一些无法证伪的观点中。
所以,你想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就必须拥有批判性思维。但是中国式的教育,让大家形成了只求同,不存异的习惯。
如果孩子在课堂中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观念怎么和我不一样?她讲的话可信吗?……
如果您有了以上的疑问,那证明您已经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思维了。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什么是判性思维?
首先,批判性思维绝对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批判。“批评”二字有两重含义,从文学性上讲是评论评判的意思,但这种种说法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不够全面;在生活中,批评更经常用的是对缺点指出来,也就是挑错、反驳,而这层含义和批判性思维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不是逻辑思维?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不严谨的。逻辑学是批判性思维一个很重要的起源,两者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的确,很多讲授批判性思维的老师就是逻辑学出身的。
第三,批判性思维强的人会不会是杠精?一些家长在留言区提到,孩子会不会锻炼出这个批判性思维之后,就很爱挑毛病、喜欢和别人吵架。网络上的“喷子”是不是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太强了呢?在我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养成批判性思维的5个技巧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能让我们更仔细地分析形势,发现隐藏的问题,比如一些偏见和操纵,并作出更好的选择。如果你觉得”批判性”有点儿否定意味,那正说明它在起作用。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因为哪个听起来不错就选哪个,而会仔细审查每一个选择,并抱有怀疑态度。他们会用一切手段排除其他选项,只留下最有用、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有很多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这里讲的方法,只需五步,就可以帮你解决各种问题。
01、明确你的问题
换句话说,知道你想要什么,这有时并不如想象中的直接。比如说,你在考虑尝试最近流行的饮食方法,这种方法声称“两周内就能看到效果”,你的初衷可能被其他因素而遮盖,但如果你面对选择时,有更清晰的观点,你真正想要通过这个饮食方法达到什么效果,为了减重也好,或是为了更均衡的营养也好,或是为了更有活力,就使你更批判地筛选信息,从而找到你真正想要的答案,决定这个点子是否能真正符合你的需要。
02、搜集信息
信息无所不在,所以明晰你的问题,可以帮你决定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如果你想通过饮食方式来摄取更多营养,你可以咨询下营养师,或是向他人寻求经验。搜集帮助你权衡不同方案,使你作出更接近目标的决定。
03、运用信息
可以通过关键性问题对信息加以运用。面对一个选择时,问问自己“哪些概念要用到?”“存在几种假设?”“我对信息的解读符合逻辑吗?”比如,一个邮件声称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你可以考虑下面几个问题:“什么因素决定我对此作出判断?”“我认为发件人说的是实话吗?”“从现实来看,我有可能赢钱吗?”
04、考虑后果及影响
想象一下现在是大选期,你选择支持一个候选人,是因为他承诺,要让汽油更便宜。初听上去还不错但长期讲来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果不用高价限制汽油的使用,大气污染将变得严重,而这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意外后果。
05、了解其他观点
问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人被对方候选人吸引。即使你一点都不认同那个候选人所说的,你也要深究他的一系列观点,弄清楚为什么他的政策你觉得没用,但别人喜欢。你就能让你进一步探究其他选择,衡量你自己的选项,最后作出更好的决定。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区分观点与事实
国际学校经常做一种练习,叫:Facts and Opinions ,给小孩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一篇文章,让他们区分,这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看个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
左边——冰淇淋很好吃。(这是一个观点)
右边——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一个事实)
在国外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这些超级简单的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
Fact(事实):
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
比如,企鹅走路摇摇摆摆。
比如,“1969年7月16日,美国人成功登陆月球”。
这就是一个事实陈述,判断是不是事实的一个标准,关键看它是不是具有客观性,不会因为你的立场,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不具备客观性的东西,不能算事实。
Opinion(观点):
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
比如,我觉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比如。我觉得这个女孩子很漂亮!
这类观点陈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动物本能,个人生活习惯,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作出评价也是不经过大脑的。完全没有对错的问题,也不需要有太多的质疑。有的人就是觉得22度太热了,有的人就是觉得22度太冷了。
关于价值观形成的观点,属于私人领域。很多属于生活习惯问题。争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帮小朋友学会区分 Facts and Opinions,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为什么要区分呢?
因为很多时候,观点和事实很容易被混淆。国外学校在教学生阅读理解和论文写作的时候,特别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文章中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
在我们的文化里,也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其实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的,而事实,很多时候是有可能去证明真假的。
因此,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我们来看看国外小朋友是怎样去学会区分观点和事实的 ...
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做简单区分练习,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事实)
苏斯博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观点)
这个阶段,老师还会让孩子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去判定一段陈述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有很多形容词(good, beautiful, ugly, bad ...),或比较级形容词的(best, worst, greatest ...)的,多数是一个观点性陈述。
而数字、统计、科学、历史、非虚构 ... 这些概念往往和事实有更多联系。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总结性的词儿(think, believe, always, feel, never ... ),含有这些词,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初中阶段:知道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
这个阶段,会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会含有很多偏见和个人看法。比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你我说的是一个事实,但我们的说法可能会很不一样,听众的感觉也会很不一样。
高中阶段: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怎么样,这个概念是不是既简单又复杂?
从幼儿园到中学,一个小孩如果能一直有意识地去辨别别人的话里哪些是客观的事实,哪些是主观的看法,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不会更加清晰呢?
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你看,其实也一点都不难,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处处找到和孩子一起锻炼这种思维习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