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竞赛有助于你被录取吗?

管留学行业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减少家长对竞赛的热衷和神化,我们仍然会收到许多这样的问题:需要让我的孩子也去参加某某比赛吗?竞赛对申请有多大帮助呢?

这篇文章将对此类问题做一个详尽的回应。竞赛当然不应该被一棒子打死,但对它作用的过分拔高是我们必须反思的地方。更进一步讲,家长明明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课外活动机会,你真的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了吗?

首先,盲目参加竞赛是大部分家长对申请的误区之一,单纯的竞赛行为并不会为申请加分。

尤其是当孩子并不能取得足够优秀的成绩或排名时,在招生官眼里,竞赛经历只会是honors栏里毫无记忆点的一行而已。甚至对于某些极其难进的高校来说,即使你在某一个比赛里拔得头筹,也不一定会被惊艳到。他们会更倾向于在多个比赛中都有耀眼成绩的学生。这很能理解:如果他们在寻找科研/学术天才,各类国际级竞赛的个位数名次才能真正向他们证明学生的能力。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竞赛的准备无疑是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但申请材料需要展示,或者说能够让你展示的,却比竞赛要丰富得多。这其中需要权衡的机会成本,需要每一个学生考虑。

那我就不需要送孩子去参加比赛了吗?不尽然。

中国学生一直有参加竞赛的传统氛围在,通过好的比赛去锻炼或评估本身也确实是一件好事。例如AMC,如果你将来想申请商学方向,需要向招生官证明你卓越的数学能力,而你恰好在8年级这种低年级,有足够时间去探索的阶段,去参加一下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明明有更好的机会或发展方向,却执着于把时间都花在竞赛的准备上,就会得不偿失。所以真的对无竞赛背景去冲刺名校放不下心来的家长,可以在低年级试试水,但如果孩子确实没有出彩的成绩,建议尽早转变策略。能体现“领导力”、社会关怀精神和影响力的活动才更有价值、更有人情味。

即使学生真的在同时准备竞赛和其他活动,竞赛也不应该被置于高优先级。

让我们明确一点,没有竞赛经历不会置你于不利!一个人有上千种方法展现自己的才华,学生也同样没有道理必须通过竞赛才能展示自己。市面上成千上百种比赛,连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加起来都数不胜数,更何况还有中国的某比赛第一名、印度的某比赛第一名......这真的能让你脱颖而出吗?AMC后面还有AIME 和IMO,那你取得前者的成绩跟IMO的学生又该如何去比呢?

我们采访过很多美国大学的前招生官,包括美国同事,在自己的高中规划里,他们都没有有目的性地去看待过竞赛项目。也有太多学生案例里,没有任何竞赛背景的学生依旧被理工强校录取。那为何这样的比赛在中国却如此流行呢?

因为它们门槛低,是比起个人项目更能给中国学生和家长掌控力的东西。家长们可以通过给孩子安排培训课而轻易获得安全感,缓解焦虑。而参加校内社团或组建个人项目这种事,家长可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信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因此,总是抱着更多疑虑。

退一步来说,就算我们要参加竞赛,也需要仔细甄选,不能随随便便参赛。一些只需要在家自学或上个培训班就能参加的比赛,比起CTB这样真的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知识技能,并且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高含金量比赛,性价比似乎很高,但真的不一定有用。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或者在筛选竞赛时考虑再多一步。想象一下大学想要为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才?

可能有家长会问:那为什么我看到那些中国大陆被麻省理工、斯坦福录取的学生,大多都有很好的竞赛成绩呢?

我们可以想见,能够取得竞赛冠军的学生,势必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过人的成绩。除了极个别天才儿童,这些学生肯定不是单单因为竞赛才被录取。当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对学生的偏好,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乔治亚理工这样的老牌理工强校,可能喜欢看到学生有竞赛佳绩。原因是他们需要很多超级天才的未来科学家,而这需要参考科学竞赛的成绩。

若是以个别学校的偏好影响整体的申请策略,并不是聪明的选择。更何况,很多学生也还未决定将来是否从事科研工作,高中不仅是为申请大学做准备,更是塑造人格的最佳时段,如果整个高中阶段都是在准备竞赛,那是否有些因小失大?

关乎竞赛,MIT前招生官曾做了过“去神化”的回答:“无论是什么背景的学生,招生官想要看到的,我们也鼓励孩子去发掘的永远都是——你对什么事情真正地感兴趣。或许这个准则更适用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向招生办证明,自己并不是一台只会学习和比赛的机器。”

让我们看看MIT前招生官对 STEM学生的竞赛建议

Q:作为MIT的前招生官,你如何看待学生们写在通用申请中“竞赛&荣誉”这一栏的信息?这些内容在你评估一个学生是否能进入MIT的比重有多大?

A:如果“竞赛荣誉”这一栏学生参加的比赛都是顶尖的,那当然我们会非常惊喜。但实际上,除了一些特别具有含金量的数学或科创比赛,大部分的比赛并没有“惊艳”的效果。如果学生有能力在国际顶尖的赛事中取得亮眼的成绩,我们当然会鼓励孩子去参加;但对绝大多数理科背景的学生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们在学术和活动部分做出的成就。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份MIT特别看重并且也推荐理工科背景学生去参加的竞赛项目。

类似国际生物奥林匹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国际物理奥林匹克这样的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就非常具有竞争力。

MIT前招生官:参加竞赛有助于你被录取吗?

英特尔科学天才奖(Intel STS),谷歌全球科学展(Google Global Science Fair)等都是招生官眼中非常具有含金量的科创类比赛。

MIT前招生官:参加竞赛有助于你被录取吗?

如果你对机器人感兴趣,MIT还贴心地为大家整理出了受招生官青睐的机器人比赛。例如FIRST就是很多同学会选择参加的大热类。

MIT前招生官:参加竞赛有助于你被录取吗?

Q:什么类型的学生适合参加竞赛,什么类型的学生您并不建议花太多时间在竞赛上呢?

A:有些学生可能记忆力特别强,学东西特别快,那这类型的学生是适合参加竞赛的。除了刚刚为大家整理的国际上都非常有名的赛事,数学竞赛AIME也是推荐参加的。但如果是中国的竞赛,我们比较承认的只有丘成桐中学科学奖

MIT前招生官:参加竞赛有助于你被录取吗?

A:作为MIT的前招生官,我会建议理工科背景的孩子不要一味地参加竞赛。毕竟能入招生官法眼的竞赛就那么顶尖的几大类,还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国际性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的。更何况,美国招生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是比竞赛更能打动招生官的部分。要记住的是,竞赛≠活动,反之亦然。如果你的简历中只剩下了各种竞赛,那么招生官会想:“这该是一个多无趣的孩子啊”,不要给招生官留下“你的兴趣只剩下参加比赛”这样的印象。

折中的办法是,大家可以参加一些含金量也很高的夏校项目。比如每年在MIT校园内举办的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 (RSI)项目会招收大概几十名高中生,在这里参加为期六周的集训课程。集训科目包括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生们会在MIT感受到大学的学术和科研水平。

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学的SIMR和波士顿大学的RISE项目都是理工科背景的孩子可以尝试申请的好项目。

无论是不是STEM方向的学生,我都一再地和他们强调“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我是理科生,所以我就应该参加竞赛”的怪圈里。STEM学生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毕竟我们学习理工科的最终梦想不是为了成为考试机器,而是为了让社会更便捷,世界更美好。

我们无意诋毁竞赛的意义,毕竟也存在很多值得参与且被招生官认可的高筛选性竞赛,而且竞赛之于学生的影响也在于他们自己的参与度和潜力。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启发家长们重新审视中国式的升学规划,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做真正喜欢且有社会价值的活动。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 (MAP)是什么?MAP测试的内容

下一篇

留学生回国的真实工资待遇如何?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