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机构上周末组织的一场有关美国文理学院的线下交流,本系列文章终于来到了第三篇。本文将线下交流会的要点进行整理,以便更多家长、学生了解。
美国文理学院概览
在全美约4,000所高等学府中,共有200余所文理学院,数量占比约为5%。文理学院往往被概括为“小而精”的学校,是文理教育(有时翻译为博雅教育)的践行者。(根据NCES最新公布数据)
美国文理学院的几大特点
往往没有研究生院、只有本科生院
这意味着,这类文理学院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且只会专注于本科生教学。这造成一个附带的好处,学生往往更容易与教授接触、发展出更为密切的关系。与之对应,如果是一所有研究生院的综合性大学,则某些习题课、答疑环节可能由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担纲,相比而言,学生就更难在课外时间找到教授。
住宿制校园(Residential Campus)
大部分学生都会住在学校的宿舍中。如果学生希望四年住校,学校一般可以保证房间。此处不要误解,就读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如果希望四年住宿舍,其需求往往也可以得到满足。但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宿舍总数较少,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纷纷离开宿舍、搬到了校外。四年住宿无法用“好、坏”去评价,请各位仁者见仁。
在校生数量较少
文理学院一届本科生人数往往从200-700不等,几乎没有超过千人。因此,全校的总人数往往在1000-3000人范围。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一届本科生人数往往从1000-6000不等,公立大学往往一届5000-6000学生,因此,全校的本科生总人数往往在5000-20000人范围,如果加上研究生,则在校生总数可能突破3-4万人。这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综合性大学校园的占地面积往往都是文理学院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研讨会式课堂(Seminar-based Class)
有时也称为Discussion-based Class,即教授在课上花大量时间提问学生,学生与教授互动多、学生相互间的讨论也多,因此学生的参与感较强。综合性大学往往采用一种与之相对的课堂组织形式,Lecture-based Class,即讲座式课堂。课程有时会在阶梯教室中进行,教授只负责讲课,学生听课、记笔记,互动较少。课堂组织形式极大地影响到教学法,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此处依然只陈述事实,不做评价。
生师比、平均班级规模较小
所谓“生师比”指的是全校学生总数与全校教师总数的比值。在综合性大学,这个数字一般是15-20比1(公立大学还要更高),而在文理学院一般是10比1。平均班级规模的含义很容易理解,即全校所有的本科生班级的平均人数。综合性大学往往是50人以上,文理学院则是20-25人。表面看起来,两者差距似乎并不显著。但实际上,因为很多因素,在综合性大学中国际生常就读的专业里,平均班级规模一般是上100的,学生前两年上的大部分通识课都在100人、甚至200人以上。
本科生科研机会较多
这是由前面几个特点直接造成的。本科生能够参与到各种research(科研)项目中,并得到教授的指导。在综合性大学,这样的机会往往更多留给研究生。本科生想参与科研,需要取得很优异的学业表现。当然,综合性大学中本科生并非绝对没有科研的机会。对于个人能力极强的学生,在什么大学都可以接触到最好的资源。
注:如没有特殊说明,以上列出的各个特点均适用于大部分文理学院,偶有例外、恕不一一列出。
教育是需要尊重学生特质的,所以,好的教学法应该因材施教。文理学院还是综合性大学?这是美国本科申请中永恒的话题。机构希望每个家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习惯、性格特点、个性化需求,做出明智的选择。最终,适合的才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