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的末尾,我提到要留意张学峰现象在留学领域的体现。今天就想聊一个最近观察到的奇特现象——金融本都不申金融硕了。
仅从我接触的极小样本来看,最近签约的11位金融本的同学中,有7位都明确自己不申纯金融硕。
不是除了金融还考虑其它专业,而是压根就不考虑金融。
这7个同学中,有4位是要转金融科技、统计或数据科学。
有2位要申泛商,1位要申会计。
在咨询过还没有签约的金融本的同学中,还有一些要转社科和教育的。
而且以我对他们背景的分析,他们并不是卷不过才换赛道。而是真的不想再读金融了。
这其中固然有费用的考虑,或者是懒得考G。
但如果金融的就业行情还有几年前那么好,一年学费多一二十万,咬咬牙考个G,也不是太难的事。
毕竟回报放在那里,追加点投入也是应该的。
其实今年金融专业遇冷,早有端倪。
首先是高考分数线的下滑。
这里面固然有张雪峰老师的影响,“长得不漂亮的女生不要学金融”、“家里没资源的不要报金融”、“学金融改变命运已经不可能了”等言论,影响了不少同学和家长的决策。
但更本质的,还是就业出路不行了。
高薪,一直是报考金融专业的主要驱动力。约十年前,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这其中大部分人,选择金融不是因为对专业有多么热爱。那么当高薪不在,当然也就另择他路了。
其次,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港中文和港科很多专业的学费都涨了,但是金融专业要么纹丝不动,要么涨幅很小。
尤其是学费高低等同于专业热门程度的港科,此举几乎表明:24 fall的金融,热度不会高了。
而学费涨得多的专业,正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金融数学、金融科技、会计、部分社科。
要说金融行业再怎么遇冷、人才供给过剩要卷学历,难道港三新二的学历还不够吗?
还真可能不够。
一方面,当学历卷到极致,就不只看硕士学历了。
港大金融扩招的一大恶果,就是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一年五六百港大金融硕涌入市场,用人单位不得不看第一学历——中九+两财一贸是底线。
另一方面,除了要求名校出身外,纯金融专业确实不吃香了。现在的招聘倾向是:更青睐理工科的复合型选手。
其实我在去年的文章就有提示过,金融专业大二、大三的同学,要抓紧时间提升数理背景(点这里复习:英港新金融专业(一梯队)横评)。
只不过当时的文章,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提高留学申请的成功率。但是殊途同归,想继续在金融行业深耕的,在这方面早做准备总是没错。
最后聊几句我的观点。
专业遇冷分两种。
一种是像翻译专业,未来注定要被人工智能取代,无法起死回生的。
教育专业也类似。虽然没有那么笃定,但是新生人口断崖式下滑,也大概率是难以逆转的了。10-20年之后,学生都没了,老师教谁去?
另一种是像经管类专业,是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
改开之后我们一路高歌,其实并没有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所以在下行期产生焦虑很正常。
你说土木会由衰转盛吗?可能比较难,因为我们城镇化率已经接近70%,基础设施建设趋近完善。尤其是留学生的主要求职目的地——东部沿海地区,机会不多了。
那你说金融会由衰转盛吗?大概率是会的。
如果你是高考生,我可能会推荐你去抄底金融专业。因为从你入学到就业,会有5-7年时间,我们可以期待就业市场回暖。
但是英港新的硕士只有一年,确实比较难办。一年之后,即使有改观,可能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