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除了玩以外,还能吸引科研狗们目光的,就只有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了。从10月2号到9号,六大奖项将逐次揭晓。尤其是已经揭晓的几项科学奖都是学术界的重头戏。
回看百余年的诺奖史,这一奖项背后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近千名获奖者中,有多少女性收获殊荣?为什么各奖项的奖金似乎永远都发不完,2023年奖金甚至还浅浅的涨了一波?
“我,签名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前,硝化甘油炸药发明者,同时也是著名化学家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立下了这份特别的遗嘱,宣告了这项有史以来最声名卓著的学术大奖的诞生。
瑞典博物馆展出的诺贝尔遗嘱手稿
绘有诺贝尔遗嘱的纪念邮票
然而,诺贝尔奖的诞生却并非一帆风顺。
诺贝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先后立下过3份内容相似的遗嘱,只不过最后一份遗嘱取消了分赠亲友的篇幅,而将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并于1897年初在瑞典公布于众。
在遗嘱公布之初,瑞典社会舆论一片哗然,有人批评诺贝尔身为瑞典人却把财产分给其他国家的人,是“不爱国”表现;有人指责诺奖只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益于全社会的福祉;还有人质疑负责评选的人可能有受贿之虞,使奖项的宗旨沦为笑柄……
甚至有律师从法律层面对遗嘱“挑刺”。因为遗嘱中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负责保管,以此推导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所以该份遗嘱无效。
好在遗嘱的主要执行人拉古纳·索尔曼(Ragnar Sohlman)意志坚定,他动员各国的财政、科学、法律专家来清理遗产并解决纠纷,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国王也终于在1898年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瑞典国会后来也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拉古纳·索尔曼
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包括发现了X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等6人,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奖。
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遗嘱中最初只设有5个奖项。但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成立300周年之际,向诺贝尔基金捐赠了大量资金,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六大奖项。
最初,诺贝尔的遗产约有31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0万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大致相当于如今的17.02亿瑞典克朗。但从1901年至今,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超这个数字。
遇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开始夸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水平,毕竟按照遗嘱诺奖的奖金是每年投资产生的利息。
然鹅,和想象中大相径庭的是,诺贝尔基金运营的前50年几乎都是亏钱的。以致于到了1923年,奖金就从最初的15万克朗下降到了11.5万克朗。如果再考虑到通胀,实际上已经缩水了好几倍。
到1953年,诺贝尔基金甚至濒临破产,本金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论购买力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和最初的920万美元相比,资产损失率居然达到了九成五以上。
好在走投无路之际,瑞典政府和其他欧美国家纷纷出手,诺贝尔基金开始大量持有美股。而随着80年代开始美股的大牛市,诺贝尔基金终于迎来指数级增长,短短七年资本就增长至13亿瑞典克朗。
截止2022年底,诺贝尔基金的投资资本已达57.99亿瑞典克朗。财大气粗之余,2023年的诺奖奖金上涨100万至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31万元),这也是诺奖史上最大的奖金数额。
回顾120年颁奖史,诺奖累计颁发了615次。其间,有一些年份和类别未颁发,多是因为这些年份适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14-1918、1039-1945)。
此外,受丑闻困扰,诺贝尔文学奖还曾于2018年暂停颁发。
当时,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弗罗斯滕松的丈夫被曝出涉嫌先后7次泄露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给博彩公司。该事件在瑞典学院内部引发严重争议,多名院士辞职抗议,奖项评审工作无法继续,因此18年度的文学奖被顺延,在2019年同时颁出两个文学奖。
而在近千名获奖个人和组织中,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19年的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得奖时已满97岁。
古迪纳夫是一位固体物理学家,其研究使得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更稳定,被称为“锂电池之父”。2019年,古迪纳夫与英国科学家斯坦利·威廷汉、日本科学家吉野彰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足够好”老爷爷已于今年6月离世
此外诺奖获得者中,还有60名女性收获殊荣。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其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中国女性。
而刚刚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妮·吕利耶(Anne L'Huillier)则因其在“产生阿秒光脉冲以研究物质中电子动力学的实验方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成为历史上第五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诺奖科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