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这个事,对不少家庭来说是大事。但对有些家庭来说,只是一个不同的选择,仅此而已。前者负重前行,锱铢必较,拼了命的卷,但大多埋头苦干,忘了看路。后者留学可能只是他们一段换了个赛道的经历,他们其实潜移默化的已经看清了路,经历只是在他们的目标上加砝码而已。
这造成了真实留学生之间最大的不同。今天我们聊一点偏鸡汤和人生规划方面的内容,不谈学校,也不谈专业,而是聊规划,聊发展。
一、在卷和躺平之间找到你的位置
国内的留学生有两种极端,要么非常卷,要么特别懒。卷的啥都自己弄刷绩点,刷学校,刷最好的实习,睡很少的时间,不敢停下来,就怕别人超过自己。有的要么特别懒,啥事都不想自己弄,连留学这种事都是父母帮他们操办。就连专业选择,自己都不做主,自己随波逐流,走到哪是哪。很多事情习惯了,他们也就懒得自己做选择了。其实这两种状态都不是特别好,这两种极端方向都让自己在某一刻崩溃。
我们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强迫自己,而是让自己舒服下来,找到一个你能持续的发力的,你也愿意继续舒适的呆着的点继续前行。这种才会走得更远。举个例子,关于刷学校的事,你是刷前10还是前50,还是前100,还是100以后,其实没什么关系。并不是学校越好混得越好。事实上,勉强在一个好学校的,好些毕业后也不过尔尔。你如果能想明白这点,褪去一切的包装和伪装,看到这个世界真正运营的本质。你会强大起来的。
这个世界,先强的不一定强,比如高考赢了的人,不一定就牛了,在这么大个人口地方。这个世界讲究你持续发力,或者你以点破面,即使你人生中只在一个战场赢过,你也可能瞬间起来,很多人就是一波就起来的。所以,不要极端的去卷,也不要躺平,让自己以很舒服的状态,找到自己能持续发力的点。等待机会到来。
二、先做那过河卒,再做能下棋的人
现在属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其实机会很多,信息差相对在减少,未来要比拼的是认知差,和创新能力。你想被人扣666,你就得找出你能做增量的那部分能力。
年轻的留学生,最是热血上涌,其实不太考虑未来路怎么走。也不需要过于考虑。你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的经营好你目前手头上能做的事情,就可以了。随着时间和年限增长,你终究会成长为可以执子下棋的人。举个例子,你如果从小读书好,学习一直很好,学习就是你最擅长的事,你也愿意去做学术。那么你的价值其实就是让一些知名的学者教授,看到你身为棋子的能力。
让他们能想起你,能用你用得很开心。而且你要琢磨,怎么逐步让自己待在一个更重要棋子的身份。你经营好哲学即可。随着你逐渐突出,也就是你的研究能力提升,发表能力提升,你甚至还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那么资源未来就是向你倾斜的,等你掌握到一定程度。你自然而然就可以上桌下棋了。然后指挥其他愣头青,让他们成为你的棋子。这个世界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的,所以不用着急,可以等。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从小注意多,喜欢眼观六路,喜欢去考虑别人不会去考虑的细节,喜欢去复盘人家为什么能发家,喜欢考虑为什么这个门店生意好。
喜欢考虑这些背后逻辑的这种问题。而对理论的学习没有半毛钱兴趣的。你就不要把精力花在怎么去读书上。那是对你最大的浪费,你要做的是,能维持自己不挂科,勉强拿到学位即可。即使被退学,也没啥可惜的。自己早点可以去社会的苦。你要做的是放大自己的价值,多去拿资源,让自己被更多人可以利用。
你要做的是,让自己单位的时间,可以被更多人利用。让自己早点掌握流量的逻辑,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你,把自己打造成商品化,标识化。未来,你才能反向让这些利用你的人离不开你。其实明星,网红,直播,互联网都是这套思路。而且搞钱是真的快。
以上两个例子,都可行,混个中产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你得布局,了解价值互换。先给,后求。你即使打工,你也不要做讨好老板的那一个,你要做到让老板来讨好你。手握资源的时候,老板就离不开你。
总了个结:就聊这么多了,篇幅问题,就不继续延伸下去了。作为留学生,或其他普通学生。我们要做的是改变传统的很多思路,认知。重新褪去滤镜,看待世界运行的规划和本质。正常来说,普通人其实一般需要35-40岁才慢慢掌握这个规律。有些悟性差的,更晚。
而你要做的,是尽量让自己把这个时间提前。不要被市面上很多过重的滤镜和包装蒙蔽了自己。要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然后沉下心来,打磨自己。如果你要继续搞学术,也不要只做那单纯搞学术的人。你也要懂利益价值互换那套。真正的谋其位者,都不是单纯的搞学术的。
你要懂你的一份sci,可以让多少人一起受益。如果你单纯想工作搞钱,让自己早点财富自由。你就学会放大自己,曝光自己,主动迎合流量去展示自己,去接受更多包装,人设,去装疯卖傻,去演绎给你能驾驭的那部分观众看。
一旦你掌握这些技能,你慢慢的就能掌握资源,有资源你才具备上场博弈的能力。不要过多在乎别人的评价,你要在乎的是这个事,能不能让你得到你想交换的利益。成长到这,代表你真正融入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