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减少、考试分类!中考改革“革”掉了什么?

9月26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中考科目和计分作出调整,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考核三类。同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据新学说发现,除北京、深圳外,山东、浙江、广东、湖北等地也发布中考改革方案。在全国中考改革潮的背景下,多地的中考改革有哪些新动向,对国际化学校有何影响?

各地中考改革的“加减法”

从最新的几个省市动作来看,中考改革已经提速。多地中考将更加体现为学生减负,通过改变学生成长的方式,以更加科学的评价引导教师从应试教学回归到素养教学,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减法:削减考试科目,减少考试频次

在各地的中考改革中,削减考试科目似乎已成普遍趋势。北京的“新中考”改革,最直观的“减法”是计分考试科目从10门减至6门,将生物学、地理、历史、化学四门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除北京外,上海等地的中考改革同样削减了考试科目数量。2023年7月,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明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从15门调整为14门,社会不再作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浙江等地的中考改革还要求减少机械性的应试和减少考试负担。北京中考改革明确,将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减少教师灌输教学和学生反复刷题,引导教学从简单应试转向依据课标教学。浙江中考在命题方面要求,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加法:提升体育分数,将艺术纳入中考

随着各地的中考改革步伐加快,不少地区将艺术纳入中考,制定新的评价方式。多地还提高体育占比的分值,注重体育的过程性考核。

在体育方面,北京的中考体育分数从30分上涨至70分,包括过程性考核40分和现场考试30分。深圳中考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分数将从36分增加到50分,增加的14分为过程性评价。2022年12月,山东省发布的中考改革方案明确,自2022年起将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科目考试分值占比,推行“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确定体育科目成绩。

在艺术方面,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将艺术纳入中考成绩。2022年12月,山东省发布的方案表示,自2022年秋季学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将艺术类科目考核纳入中考,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确定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作为考生录取限制条件使用。

8月10日,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四川省初中艺术类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提出2023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将艺术全部计入考试成绩。初中艺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艺术素质测评成绩+艺术技能测试成绩。

此外,广东省也宣布探索将艺术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在评价方式上,广东鼓励采用“分数+等级”或仅用等级的招生录取办法。

理科愈显重要

透视北京、深圳两地的中考改革,两地改革中有明显的相似性。相同的有几项:一是将语文分值从120分调整为100分;二是道德与法治采用开卷形式;三是重视物理,北京将物理作为必考科目,深圳将物理实验操作考试作为单独积分项。

从上述改革不难发现,两地改革将提升理工科地位,减少背诵内容,将考生从大量的记忆中解放出来,转到理科学习。

对于将物理作为考试科目计入中考成绩,北京市给出了具体说明。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是所有学科中探究性和实践性最明显的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具有特殊教育功能。此外,物理学科在各地中考改革中愈显重要,也看得出国家对该学科的重视,凸显了未来社会对科学的认知、以及国家发展对科学的需要。

中考的命题改革

此前中考命题工作,全国有部分区域以省级为单位组织命题,还有部分区域以地市级为单位组织命题。各省、市在中考命题上的导向性和科学性存在差距。各地中考命题环节存在各省市试题质量不一、相关群体利益链接等问题。为此,命题改革也成为中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2022年教育部宣布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此后,湖南、黑龙江、广东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宣布将省级统一命题,并根据各地实际确立最终的统一命题时间。例如,湖北省明确从2024年开始实施中考统一命题。浙江省从2024年起,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5门学科由省级统一命题。2026年起,全省统一闭卷。山东省计划2024年实现语文、数学两科全省统一命题,2026年实现9科统一命题。

中考改革的新导向

从各地中考的改革实践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只是在做减法,更强化了新课标的落实,让招生考试更好回归育人本质,更好地服务于选才育人。甚至,北京等地从中小学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变革。当然,不少地区的中考改革,基于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人才培养的深层谋划。

推动双减,注重核心素养培育

自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中考系列变革的一个重要考虑是科学统筹减轻负担,通过减少机械性的应试、减少考试负担,在考试内容改革上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例如北京此次的中考“减负”,进一步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形式,以考试减负推动学生减负,着力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考试类型科目(除体育)全部安排在初三,将节省出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包括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实验教学。

在考试内容方面,多地的中考改革强化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多地考试命题以素养立意为主,注重联系生活,在知识的应用中展现能力和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命题的变革逐步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鼓励教师创新学科教学方法,设计更丰富的动手操作项目和内容,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

落实新课标,回归教育本身

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衔接,初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中考改革作为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系统变革的切入点,向前影响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提高不同学科学习策略和针对性,聚焦兴趣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往后撬动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帮助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的发展空间。

此前的应试导向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简单、单一。北京此次中考改革将生物等4科考试科目调整为考查科目,根据初中阶段相关科目的学科特点、课时安排、课标要求进行了综合确定。此举并非简单的为了减负,也未弱化相关学科的内容和教学,反而旨在促进这些学科摆脱应试,回归学科教学的本身。

此举一方面在降低学生学业负担、推动应试教学向素养教学转变的同时,也鼓励教师在学科实践方面创新学科教学方法,设计更丰富的动手操作项目和内容,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这让学生具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科思维的培养,使其获得在真实情境当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形成身心健康、乐学爱学、全面发展的成长态势。

提升综合评价的功能,弱化分数作用

多地的中考改革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和调整,中考将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是通过改革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评价等,弱化了分数的作用。

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重视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新方案丰富结果评价,此次中考改革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和考核三类,采取了分数、等级和合格性的评价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新中考评价结果的多样性得到了关注和应用。所有评价结果都将用于毕业要求的考核。其中,考试科目成绩用于毕业和中招录取,考查科目成绩用于毕业和校额到校、登记入学等招生,考查和考核科目成绩结合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具体而言,试科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与健康6门,成绩以分数呈现,用于毕业和升学。考查科目包括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成绩以A、B 、C 、D四等等级呈现,在升学中参考使用。考核科目包括信息科技、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考查科目以等级呈现,考核科目以合格与否呈现,可减少学生分分计较的现象。同时,对于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北京中考改革要求,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课程内容学习后参加这一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教、随考、随清。新的评价方式,在兼顾全面地考核学生在各个学科上的能力水平基础上,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特长,减少对于考试和分数的依赖,也让学生在升学和未来发展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此次北京中考方案特别提出,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运用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体质健康、动手实践的日常习得养成。例如,道德与法治考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综合素质评价日常行为”计入中考成绩。这意味着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因素将被综合考虑,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物理科目“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体育考试继续坚持过程性考核。

结合高中未来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等多地中考改革更致力于提供一个空间,并非按照单一的标准把学生分出高低,而是按照多样化的要求,让学生进入其真正有优势、有潜能的方向。这也意味着,中考作为一种筛选功能正淡化分数的作用,同时增强对不同学生优势潜能的判别功能。

推动录取和升学途径多元化

从各地的改革看,我国部分地区中考招生改革更趋于多元化,通过畅通多样化录取路径和多元化升学途径,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和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以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和改革升学方式,北京结合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促进多元评价方式与招生录取方式有机结合。北京正建立健全多渠道、新载体的招生入学体系,畅通多样化的录取路径和升学途径进行配套,推动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提供更多的渠道来升学,弱化中考的分水岭作用,给予学校和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发掘学生自身特长和潜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中,多渠道的录取途径指上文北京中考改革创新的考试、考查和考核三类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艺术、信息科技等领域的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科,减少对学科成绩的过分依赖,避免出现一考定终身、升学竞争激烈等问题,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新载体”主要指未来在高中阶段,北京将进一步扩大现在已有的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和学区的作用,让它成为新的育人载体。学生可能考入的不再是一个单体学校,而是进入到一个教育集团或者教育联盟当中,在课程、活动等多方面共享集团化办学优势。

其它地区普遍通过“校额到校”等方式,使众多初中学生具有进优质高中的机会。例如,2023年8月,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每所公办优质普通高中学校要安排不低于50%的招生名额,按中考报名学生总数,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并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浙江要求,优质普通高中分配生招生计划应以初中学校毕业生人数为主要依据均衡分配,实行分校分配。各优质普通高中分配生招生比例不得低于学校总招生计划的60%。2025年起,分配生招生比例不得低于学校总招生计划的70%。不得以任何名义占用分配生招生名额。

中考改革对国际化学校的办学影响

各地的中考改革在变革传统教育外,也对国际教育产生深度影响。据新学说咨询总监尹胤杰介绍,此前,部分国际化学校初中部存在因重视中考而出现定位走偏的现象,在教学中背离了与其它学段保持国际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从教育理念的一贯性来看,尹胤杰指出,于国际化学校来说初中阶段的教育受到国家政策要求和家长期待的双重影响,与其前后学段所接受的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隔离感”。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业压力较轻,小升初实行分配入学;该学段家长和政府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成绩要求较低。国际学校小学部在满足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开设要求下,可广泛开展国际教育。在高中阶段,国家尚未对国际课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学生通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际课程上,以充分做好出国准备。

在初中阶段,国家对学生有着中考要求。加之,部分家长对子女成长道路不明晰,不清楚是走国内高考道路,还是出国留学,这共同促使部分国际学校初中部出现定位偏离。

结合北京的中考改革,北京市的本次中考改革将历史等4科调整为考查科目,显著减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通过招生制度的改革,北京正畅通多元的升学路径。弱化以中考为重的理念后和学生学业减负的情形下,国际化学校初中部可与学校其它学段保持国际教育理念的一致性,防止定位跑偏。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化学校接受国家统一考核是必要的。同时,国际化学校也应看到国家及各地通过中考改革等各项政策的调整,正弥补国内教育在素质教育应用能力方面的欠缺,推动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在中考改革后,国际化学校如何加强各学段的连贯性和培养要求的一致性方面,尹胤杰也提出了看法。他认为,中考改革后,一贯制国际学校初中部可从融合课程着手,以保持各学段国际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国际学校初中部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际课程的补充作用,将IB等国际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他指出,融合课程的构建,一方面可符合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兼顾其成绩基础上,可最大程度地保留国际教育特色,满足家长期待。同时,国际学校初中部可提供沉浸式的国际教育环境,例如各类竞赛等活动,让家长持续感受国际学校的特色所在。

此外,国际学校初中部还可通过跨学部合作方式研发衔接课程,实现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例如,国际学校高中部在明确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同时,与初中教师合作研发衔接课程,助力初中学生进行下一学段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中考新政的出台可促使部分犹豫的家长提前规划学生的就读路线,根据其子女学习特点选择国际教育或中高考就读方向。北京将物理纳入中考必考科目,一方面利于偏理科的学生在中考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可能也加大其与在物理学科没有显著优势学生的中考得分差距。这或许增加了未能通过中考进入优质公立高中的家庭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可能。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英国小学科学课关于动物都学哪些知识?

下一篇

2023年10月爱德思数学M1对答案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