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卷科研有这必要么?

最近有不少同学来咨询:申请出国读商科,要不要做科研?

比如大创、挑战杯这些对申请有没有帮助?申请商业分析是不是最好有数据分析的科研?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做背景提升最有效。

商科申请越来越卷,大家都在用尽各种手段来加强自己的背景。

先看一些数据:

机构之前申请商科master的学员中,大概20%会在本科期间做科研,不过最后把科研写在简历中的,大概只有10%。

随机抽取申到MIT、LSE、LBS、HKU金融master的8位同学,其中只有两位在本科时做过科研、一位把科研写在了最终版简历中,其他人都只写了3-5段实习经历。

随机抽取申到CMU、Duke、Northwestern、USC、Rochester商业分析master的10位同学,本科做过科研的只有2人(都是工科背景),并写到了申请简历中,其他本科商科、社科、语言类专业的同学都没做过科研。

可见,做科研并不是申请商科master的必须。

那申请商科master到底要不要做科研?

什么情况下要做?做了有什么用?

本文就分不同情况来具体分析。

01 从申请的专业方向看

商科大致涵盖金融、会计、管理、市场营销、商业分析、人力资源几个专业。申请不同专业领域,科研的作用和必要性也不尽相同。

1、申请商业分析类项目

很多同学考虑未来就业,会优先考虑跟数据、量化有关项目,比如Business Analytics、Quantitative Management、Marketing Analysis等,我们统称商业分析类项目。

商业分析的本质是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商业决策,属于CS、Statistics、Business三个学科的交叉,在课程设置中就有较多的数据分析、甚至机器学习的课程。下图是CMU BIDA、DUKE MQM、HKU BA三个项目的课程设置:

商科卷科研,有这必要么?

这类项目普遍看重申请人的数据分析技能、计算机编程基础、以及数据思维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的能力。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科研项目,在这些方面做有效提升,那在招生官眼里一定是加分的。不过并不是只有做了科研才有说服力。前面举例也说,随机抽取10位转专业申到BA的同学,只有2个人的背景中有科研经历。大部分申请BA的同学,还是在实习经历中提升、展现自己的量化思维和水平。比如两位同时申到CMU MISM的同学,一位是人力资源专业,在奥迪做市场分析实习;一位是新闻专业,在滴滴做战略分析实习。他们都没有科研经历。

小结1:如果申请商业分析类项目,背景提升的核心是自己的数据思维和技能,至于是通过做实习还是做科研来实现,每位同学的条件、机会、基础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方式。

2、申请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类项目

传统的金融、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对数据和量化的要求不高,更看重申请人的商业实践经历。申请这类项目,绝大部分同学不会做科研,而是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实习中。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做科研对申请这类项目没有价值

比如一位德语专业的同学申请到HEC的MiM项目,他除了在四大做战略咨询,他在一段商赛中对企业商业模式和广告投放策略的研究,对他申管理学也是加分的。比如一位申到LBS金融分析master的同学,就是少有的在本科期间做过3段关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科研,并都写到了简历中。

小结2:做科研是否对申请有帮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做的科研,和我们要申请的项目、和自身的职业规划是否有关联。

不论实习还是科研,只要能帮助你加深行业insights、提升在目标领域的知识技能、甚至加强你的领导力,就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否则不管是big name的平台、大牛教授、还是买来的名校科研,如果你在其中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提升,那在招生官眼里就都没什么份量。

02 从个人特质优势来看

大家可能经常听到一些说法,申请某某专业一定要有什么样的背景。比如想申请MIT、LBS等top的金融项目,GPA要3.8以上,至少做3段big name的投行实习,最好有一段科研或海外交换……且不论这样的说法是某些机构为了卖你一份实习或科研,还是真的劝你奋进,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背景,谁不想呢?但实际上这样“完美”的标准,并不适合所有人。

名校master的录取人,背景更不是长得一模一样,反而非常强调diversity。

我们之前一位学员T,本科211金融,当她大三下决定申请LBS金融master的时候,她还没开始做实习,GPA也只有3.7(在LBS MFA申请pool里算很低的)。这个时候你让她在一年里卷到3份big name的投行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她凑够了3份,她还有老师做了5份投行实习(中信、中金、鼎辉等)申到的LBS,她依然是没底的。但她有自己的独特性。

比如她会在课余读大量经济学读物,去分析各种金融现象背后的原理;比如她的性格并不是非常典型的“金融人”,她不热衷social但是读paper却能很专注;比如她的职业规划也不是一直在投行卷,而是希望以后能做些更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事情……

所以她后来除了做一份券商实习,也做了3份金融有关的科研,和一段银保监会的实习。这是在金融申请人里很少见的履历。但这是最能展现和发挥她的独特性的背景积累。她在面试中,也凭借自己深刻的理论认知和行业insights,和面试官聊得非常投机。

所以背景提升没有什么固定的、最好的模式,每个人的特质、擅长、未来要走的路都不一样。如果你喜欢做研究,那就去做。如果你本身对做研究没感觉,你享受的是职场办公室的氛围,却非要逼自己去找教授、去参与一项科研,那不是在痛苦中浪费时间么。干嘛要用自己的短板、拼别人的长处?

03 总结两点建议

关于商科申请要不要做科研、如何有效做背景提升,我最后给同学们两点建议:

1、转变思路

商科申请,没有一套所谓的标准背景,我们不是必须把自己凹成某个样子才行。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提升自己的哪些方面、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申请人。然后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优势,去说服、打动招生官。主动、独立思考、有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名校招生官最喜欢的申请人。

2、统筹规划。

学校看重的不是一段经历叫 internship 还是叫 research,而是你在这段经历中实际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反思和提升。

我们在申请辅导中,也是先抛开形式,从每位同学的独特情况出发,结合ta未来的发展目标,分析ta需要在哪些方面做提升、提升到什么程度。包括成绩、分数这些可以量化的,也包括认知、能力、软实力等不可量化的。

然后具体做科研还是实习,就看哪个能帮同学更快实现成长的目标。当然,同学们对于自己还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是陌生的,需要前瞻的经验帮助做分析判断。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商学院授课型硕士申请要求及案例总结

下一篇

IBDP居然最受美国藤校和英国牛剑大学喜爱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