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与国际形势影响,外语类专业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近年的报考热度有所下滑,那么各个外语专业所隶属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在近年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老师会主要从招生、就业率、就业薪资等方面来分析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近年的报考以及就业情况。
一.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21万人左右
近年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计划招生计划波动不超过3%,招生人数稳定在21万人左右。外国语言文学类下共有104个招生专业,其中仅英语、商务英语、日语、翻译四个专业的招生人数超过1万人。
图1.2019-2023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普通本科批次招生情况
数据来源:2019-2023年普通本科批次招生计划(西藏数据缺失)
注:不含试验班招生计划
二.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文科的报考热度逆风上涨
下图展示了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不同科目的本科线上分差,本科线上分差为各省的平均值。
2019-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理科/物理和综合的线上分差有所降低,而在文科/历史的线上分差有所上升。理科生报考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热度有所下降,而文科生的报考热度逆风上涨。
图2.2019-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线上分差(各省平均)
数据来源:2019-2022年普通本科批次录取情况(西藏数据缺失)
注:不含中外合作、预科、民族班等
三. 2022年理科高分考生报考语言类院校的热度有所降低
图3、图4展示了6所外语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本科线上分差情况。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普遍于2021年迎来了线上分差的最大值。
文科/历史方面:202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校的线上分差有所上升,其他三所院校则有所下降。
理科/物理方面:2022年除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其他院校线上分差均有所下降,理科高分考生报考语言类院校的热度有所降低。
图3.2019-2022年部分外语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线上分差(文科/历史)
数据来源:2019-2022年普通本科批次录取情况(西藏数据缺失)
注:不含中外合作、预科、民族班等
图4.2019-2022年部分外语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线上分差(理科/物理)
数据来源:2019-2022年普通本科批次录取情况(西藏数据缺失)
注:1.不含中外合作、预科、民族班等
2.陕西师范大学理科/物理招生省份较少,不做统计
四. 外国语文学类就业率低于近9成专业类
受大环境影响,国内外文化交流、贸易有所减少,同时针对补习班的“双减”政策也对英语等专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外语类专业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内卷加剧。2019-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就业率下降了超8%,并且与平均就业率的差距有所拉大。从2022年开始,外国语文学类的就业率低于近9成专业类。
图5.2017-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就业率及排名百分比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注:
1.外国语言文学类就业率排名百分比=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就业率排名/已统计就业率的专业类数量
2.为确保数据可靠性,未包含部分样本较少的专业类
五. 外国语言文学类就业率薪资待遇落后于大多数专业类
外国语言文学类毕业半年的就业薪资虽然小幅上涨,但与全国平均薪资的差距逐渐拉大,2017年二者之间相差98元,到了2022年差距达443元,外国语言文学类毕业半年的就业薪资排名出现明显下滑。
图6.2017-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毕业半年的月薪资(元)及排名百分比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注:
1.外国语言文学类薪资排名百分比=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薪资排名/已统计就业率的专业类数量
2.为确保数据可靠性,未包含部分样本较少的专业类
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毕业三年后的薪资为8052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877元,增幅约12%,就业薪资排名小幅下滑。
图7.2019-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毕业三年的月薪资(元)及排名百分比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注:2019-2022为统计年份,分别对应2016-2019届毕业生
外国语言文学类毕业五年后的就业薪资排名百分比在70%-85%之间,就业薪资排名同毕业半年、三年的情况基本一致。
总的来看,外国语言文学类无论是毕业半年、三年、五年,其就业薪资排名都有所下滑,就业薪资待遇落后于大多数专业类。
图8.2019-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毕业五年的月薪资(元)及排名百分比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注:2019-2022为统计年份,分别对应2014-2017届毕业生
六. 外国语言文学类的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度较高
与就业率、就业薪资情况截然相反,外国语言文学类毕业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常年位居各专业类的前十,超过约80%的专业类,该专业类的毕业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度较高。
表1.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生毕业5年后的就业满意度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注:
1.2019-2022年为统计时间,分别对应2014-2017届毕业生
2.为确保数据可靠性,未包含部分样本较少的专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