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的青春高考剧《鸣龙少年》提到了“(第一)学历”。主角雷鸣从极端的现实主义出发,阐述了它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这部剧的主要受众是成年人。而在唤起大家对青春的回忆的同时,剧中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当下思考的点。
主角对“学历”重要性,实际上是“第一学历”重要性的论述,不知戏外的你是否自觉“躺枪”?
我们21岁这年夏天耗尽心力拿到的Offer,在“第一学历”面前真的不值一提吗? 这一议题,尖锐地撕破了许多保研生内心不断重复的默读——保研成功真的能弥补高考的失败吗?
01、第一关:上岸,天堑差距仍存
剧照若将求学之路比作闯关,横亘于此的第一道关卡就是:保研上岸后,你与同龄人、甚至同窗仍存在巨大的差距,理想的生活或许并不会如期到来。
与本校保研生存在着差距。当我们走进心心念念的梦校师门,或许有的同窗已经在这里经历了四年本科生活。TA们不仅深入了解教师教学,还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关系,甚至已经有多篇核心期刊在投了。
而残酷的对比是——初来乍到的我们,面临着“从零开始的梦校生活”。
公认的是,以硕士生的身份参与一所校园的生活,总比以本科生的身份缺了点色彩。我们回想一下本科阶段的研究生学长老师,便可共情到这一点。
小到提供的资源,大到对世界观的塑造,都会不尽相同。硕士阶段更像是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更遑论有些仅两年制的硕士项目了。
此外,跨专业的同学有自己“隐形的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他们为了去往更加心仪的院校、专业,选择跨专业保研,甚至接受了调剂。
这类同学必然与本专业直升的同学存在着差距。虽然成功上岸,有些保研生读研时还要与本科生一同上课,来弥补跨专业的差距。
02、第二关:毕业,硕博优势不再
图片来源:搜狐 (https://learning.sohu.com/a/661405744_120454746)
据相关数据,近年来,我国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连年递增。2015年至2022年,短短七年内,研究生招生人数从64万扩招至124万,其中硕士招生人数由57万扩招至110万,博士招生人数由7万扩招至14万。
根叶源流,招生多,毕业生自然也就多。这就引出了保研生求学之路的第二道关卡:学历贬值。 随着硕士、博士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市场上的内卷也愈发激烈。这就意味着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硕士、博士毕业后找不到预期的工作。
不用说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就算是十年前工作岗位的门槛,到了今天似乎都“更上一层楼”。这反映到看似“水到渠成”的博士毕业后的高校教职方面,便是就职学历门槛的提高、终身编制的取消、“非升即走”的考核。
而第一学历永远是最“保值”的。就像《鸣龙少年》所说:“相反,如果你开局没有一个漂亮的分数(对应第一学历),就算你自身也许很优秀,但别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和耐性去验证你的优秀。现在是个竞争社会,没那个耐性。”
学历贬值背景下,不禁令人发问:卷到保研成功的意义到底在于何处?硕博学位水分加大,研究生毕业后,或许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弥补高考失败”的效果。
03、每一关:期许,旅途终将美好
现实如此,我们该采取何种认知方法论、调整心态呢?关关难过关关过,圈圈提醒同学们,我们应打造好自己的装备与技能点,努力提升自己以应对可能的每一关。
请同学们参考以下的思考角度,焦虑中寻找具体,动荡中创造定数。 生活中充满了“回旋镖”,即使失败,又焉知非福呢?人生中总会遇到失败,而踏错的方向,偶尔迂回而迟疑的一小步,让我们保持警醒,让我们尝试探索其他的小径。“抬手臣妾,落手哀家”的大主角剧本,可不是一条没有挫折与迂回的道路。
高考失败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本科阶段的努力,或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心仪的工作职位,或专攻学术上岸梦校。即使没能保研,我们也能将世界用我们手中的水彩笔描绘得多姿多彩,探索专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即使保研成功无法弥补高考的失败,它也是一条“险以远则至者少”的上坡路,沿途皆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最后,一纸学历的高低,并不是大学生活的唯一判官。浮躁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实用主义之外的、供灵魂栖居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的深层本质,是让学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健全的人。
除了学位、就业与薪资,我们在大学中还能收获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事业成功的罗永浩感叹没能上大学是他人生的遗憾,而我们正风华正茂地走在这条大学之路上。
我们的大学生活不止是“脆皮大学生”或“清澈愚蠢”,还有现代生活与人的主体性这张拼图待我们拼凑,以及在精神层面永远未完待续的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