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规划与中学阶段最大的不同有哪些?

12月中旬,我发起了一个孩子教育和升学规划的答疑接龙,其中大部分是小学阶段的家长朋友(样本量50左右,来自全国各地)。本次把一些共性的困惑点及拆解思路分享给大家。

典型场景: 希望孩子能上个985/211,目前还在小学段,学习尚可,万一将来长大了学习不行(或者不想卷了),是否可以考虑出国留学?

我们可以将这个决策过程拆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

通常来说,每一个阶段的升学需要提前2-3年进行规划。所谓规划不只是想一个大概,而是谋定后动的。

(1)小学阶段

关键时间点,小学4年级前后。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在3-4年级要根据学生的户籍所在地、学籍所在地以及学生在本市/区/校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的初中。当然,目前很多城市小升初都是电脑派位,但是对于比较优秀的学苗,还是可以规划的,比如点招、集团校推优等。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做大量的信息搜集工作,可以说,小升初本质上是一场家长资源的全方位较量。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个较量在决定入读哪所小学前就已经开始。 另外一个原因是:北京已经率先发布了新的中考体育改革方案。2024年起,中考体育占比从30增加到了70,从四年级起开始考试。

如果高中继续走公立,那么4年级开始就得奔着中考这个主要目标去了。如果考虑私立甚至出国的话,时间分配的优先级就会不同。

(2)初中阶段

初升高的大方向有两个时间节点:

A,顺利分流:初一/初二如果平稳过渡,那么大概率会参加完中考,根据中考成绩填报志愿。如果出现一些计划外状况,这时候会分流一批转到私立学校或者转向出国留学。

B,应急处理:另外一个节点就是中考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已经不属于规划了,而是应急处理。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家庭在6月底快速决策就读国际部或者转私立学校,甚至临时决定出国留学的。

原因有二:

1、中考分流,各省市普遍将高中招生比例控制在50%上下,倒逼近一半的生源选择其他路径:职高、私立或出国。当前阶段相当比例的家长不太能接受孩子读职高;

2、中考是孩子第一次凭一己之力参与竞争,面临人生中第一次重要考试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状况。十余年来,我经历过大量案例都是因为中考不如意而临时改决定去国际部或私立学校;面对三年后的高考,家长和孩子都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顾虑。

(3)高中阶段

高升本的节点与初升高类似,不同点在决策心理:既然已经沿着中高考路线走到这了,除非一些特殊原因或者机会出现,大部分人会选择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起码参加完“高考”。

不少家长认为,这样的人生才“完整”。这是因为相较于初中毕业选择了国际课程,按照海外大学录取标准准备的学生而言,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出国线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毕竟国外大学的录取要求、出国考试准备、出国留学资讯收集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临时换赛道是一个显著的劣势。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少的学生选择双线作战(高考线/出国线)的原因之一。

小结

一般而言,小学阶段除非家庭整体有移民规划,通常会优先选择公立教育。一个基本上被教育界都承认的观点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是全世界最扎实的。

有规划意识的家长会在比较早期就注重培养孩子的中英文阅读、数理逻辑思维和音体美等兴趣爱好,这三大模块其实也是所谓全人教育的基石。

如果日后想转国际教育赛道,有这样的基础素质也会让过渡非常丝滑。 小学阶段和初中前两年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家长可以以尊重孩子兴趣为原则去安排。

比如参加各种游学项目,沉浸式学习体验项目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最近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反映,在进入4/5年级后发现,如果要升入比较理想的初中,上述自由度越来越小,因此一部分预算充足的家庭开始考虑大学放弃高考选择赴海外留学(即是开篇这个问题场景)。

如果家长和孩子一旦共同做了这个决定,就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赛道:培养孩子的重点由全部押宝学业成绩变成了全方位作战:学业成绩是基础、出国语言考试准备是门槛、孩子综合能力是关键。 需要提醒的是,换国际赛道绝对不等于挑战和难度变低了,只是增加了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降低了可能的试错成本。

比如各种出国考试都可以尝试多次刷,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国外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的录取标准都是多元的,学业方面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特质(比如运动特长、组织能力、人格魅力)弥补。 总之,留学决策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基本都画在下面这张图里了,供朋友们参考:

小学阶段的规划与中学阶段最大的不同有哪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如何选对适合投稿的期刊?

下一篇

曼彻斯特大学(UoM)博士(PhD)申请攻略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