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官宣取消绩点制是治标不治本?

1月3日,北京大学发文称:

为了减轻同学负担,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

北大官宣取消绩点制,治标不治本?

图源:微博

具体来说,学生的成绩评定将被分为5个等级:

A(85-100分)优秀

B(75-84.9分)良好

C(65-74.9分)合格

D(60-64.9分)基本合格

F(<60)不及格

此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热议。

有的网友表示:“学校做出改变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北大的做法点赞!!”

有的网友认为:“放弃GPA的目的,是为了给同学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比如听一些名家讲座,选修一些人文课程,参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等。”

也有网友对改革的后果表示担忧:“绩点改了,会不会出现绩面绩线,改变形式治标不治本重点是背后隐藏的唯成绩论意思如何去转变呢?”

北大官宣取消绩点制,治标不治本?

图源:网络

其实取消绩点制并非什么新鲜事,不止北大,清华、复旦等多所985高校的部分学院也都曾尝试过对绩点制进行改革。然而保研er们更加关心的是:

  • 这样的改革究竟会对保研产生怎样的影响?
  • 保研的考核重心是否会有所偏移?
  • 以及接下来又应该如何应对?

01、取消绩点的“解压悖论”

等级制:解压利器?

在传统的保研制度下,由于无论在保研资格的评定阶段还是在保研offer的竞争阶段,绩点排名都是保研er的“门面”和“底牌”,因此,以往的一分一绩点制往往会使得保研er为了“一分之差”争得头破血流:

5000字的结课论文,为了多得2分,一些同学会硬生生地卷到2万字;一道3分的名词解释,回答了8个点达到1000字——此类“盛况”屡见不鲜。

然而,传统的硕士筛选和培养体系并不需要这样的盲目内卷锻造出来的“优绩主义者”。

等级制替换绩点制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一现象:

减少了部分无意义的内卷

一方面,由于85-100分都对应同一等级,因此想保研的同学们只需保证稳扎稳打学好课堂知识,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中正常发挥即可,无需为了边际效益并不高的1-2分浪费时间精力。

也正如王世强教授所言:

一门课能够考到85分以上则认为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足够好了,没有必要花很多精力达到95以上。此项改革的初衷是想让大家不要对这些分数过于斤斤计较,追求蝇头小利,也不因为学分权重不同而区别自己的学习态度。

与其将时间花在对自我提升并无意义的内卷上,倒不如将其用在刀刃上,去培养研究兴趣,并提升读研真正所需的科研技能。

将选课的初衷回归了内容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制度下,同学们会为了争取课业上的高分而不顾专业兴趣,选择一些给分较高但含金量并不理想的“水课”。

而弱化绩点则可以让大家在选课的时候更加“贴近需求”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未来规划合理选择有意义的课程,而非为了高分而在“水课”上浪费时间。

另外,“多分一段”的等级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学老师给分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不公平问题,将选课的初衷回归“内容”,而非“结果”。

等级制:加压利刃!

但是,取消绩点制对保研er来说也并非全然利好。从另一些角度而言,等级制的实施甚至会加剧保研er的竞争压力:

等级赋分,治标不治本

其一,即便传统绩点被等级替代,但由于单纯的等级难以计算出客观的排名,这就会导致保研筛选规则的“失灵”。因此,目前大部分院校会采用“将等级反对应到绩点”的形式来计算最终均分排名。

这里会出现的问题是,并非所有院校都对A档的成绩像北大一般宽容,可以通过“但凡足够优秀都给高等级”的方式减缓内卷;

甚至不少学校都是“5分一段”制:以复旦大学为例,90-100分都是A等级,对应绩点4.0,而85-89则都是A-,对应绩点3.7。

北大官宣取消绩点制,治标不治本?

图源:《复旦大学学籍管理规定》

这样一来,虽然90-100以及85-89分数段之间的差异的确被弱化了,但是在以往的绩点制度下只相差一分的89和90分则在这样的“等级制”下被“断层”。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为了这一分持续内卷——等级制也就因此成了“治标不治本”的罪魁祸首。

绩点唱罢,科研登场

其二,由于等级制的初衷是可以弱化高校培养体系中的“功利主义”,避免同学们在基础课程上的“过度学习”,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个人的综合发展路径,而保研制度又是高校优秀人才的筛选机制,因此,等级制下保研对同学们成绩要求的宽容度加大,也必然意味着对候选者综合素养要求的大幅提升。

例如,同学们需要多花时间进组做实验、参加课题项目等,并且产出一定的成果。但这些还需要机遇、导师资源、个人天赋等,想要取得成就,可能比拿到高绩点更难。由此可见,保研er的压力并不会消失,而只会转移到科研竞赛以及综合实践等各方面,甚至面临更大的压力。

北大官宣取消绩点制,治标不治本?

图源:北京大学关于推荐2023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办法(校本部)

https://cese.pku.edu.cn/tzgg/142804.htm

02、保子TIPS

既然如此,保研er们又当如何应对这般趋势呢?

顺应趋势,避免“绩点为王”的功利主义

等级制评分意味着大家考某一个分数段的分数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建议大家顺应政策,在思考清楚自己的发展偏好后合理调整自己的规划策略。

具体而言,一方面在选课时大家可以注重个人兴趣和规划的实际需求,而非追求“给分高”另一方面,在选好课的基础上大家则可以了解清楚课程各板块的分数占比,从而适当分配精力,在达到优秀的基础上避免过于追求考试成绩。比如:

  • 平时分数可以依靠高出勤率、高互动率来达成;
  • 平时作业则可以找学长老师要到往届的高分作业等学习参考;
  • 期末考核要注重考核前老师画的重点,并预留充分的时间进行复习。

尽早参与科研竞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在未来保研的筛选中,科研成果只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评价指标,但科研成果产出周期长,通常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为10-12个月,因此保研er们要尽早准备。

可以从大一开始参与大创项目、挑战杯等,跟着学长老师组队学习或进入导师的课题组打杂;

等到大二大三时就可以尝试自己负责部分项目,并尝试在老师的帮助下写文章,或者参与到研究生老师的文章撰写,争取在保研之前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是拿到高含金量的竞赛奖项。

培养科研意识,顺应筛选的底层逻辑

绩点取消的背后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对研究生科研意识和基本素养的重视,也体现了高校筛选“有清晰认知的攀登者”而非“盲目内卷的绩优者”的决心。

因此,保研er需要在不断地尝试与实践中认清自己到底是否是真的对科研感兴趣、到底是否适合做科研等问题,避免随大流式的规划。同时,如果已经决心读研,则需要在冲击各类加分项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问题意识,争取学有所用。

写在最后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政策改革的背后,保研er除了需要基于此做出战略调整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到整个培养体系的初衷和筛选偏好的偏移

绩点制的取消对于大部分的保研er来说是好事,但也是对“盲目绩优者”最大的考验——当一味地追求高分已经无法拿到世俗意义上绝对的“光环”,早已麻木的刷分机器又当何去何从呢?

希望保子们都能透过现象看到改革的本质,并在瞬息万变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合理利用规则,争取早日上岸。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UCL更新选课清单 一文梳理G5最新选课要求!

下一篇

清北绩点改革内卷会缓解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