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一个关于“中式教育让我想过自杀都没有想过退学”的讨论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那么,什么是中式教育?什么又是西式教育? 两者究竟有何不同?有何利弊呢?这两年其实中国教育是有所改革的,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针对于k12教育的改革政策,比如取消相对应的补习机构、延长学生在校的就读时间等等。原本大家都以为中式教育会因此慢慢产生变化,但随后发现其实只不过是大家的“内卷”换了一种方式呈现而已。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式教育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讨论更是层出不穷。很多人都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既然有讨论那就有利弊双向存在。
那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究竟有哪些区别呢?教育理念又有何不同?培养出的学生又有什么差异呢?这些估计也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所好奇的问题吧~今天老师就会从以下5个点出发分别帮大家进行信息的梳理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制度
中式教育
在国内,从小学开始我们所有的课程就都是以lecture的形式为主,其实说白了就是大课,以老师讲解知识点为主。虽然偶尔会进行提问但主要还是以老师输出为重点了。
近些年国家为了改革教育方式也提倡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但传统哪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呢?现在的教育其实仍然是由教师主导的。
西式教育
但在国外,人家的课程制度就有不一样的设置。因为注重课堂讨论,所以国外院校从小开始就会有lecture+seminar的混合课程设置。
Seminar其实指的就是小班形式的课程,通常会把一个大班分成10~20个人不等的小班,通过老师的带领让同学们一起讨论,不仅为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并且会有很多小组形式的作业来进行实践练习,包括实验、论文、演讲等。由此也能看出西方国家在课程设置上会注重培养一个人的综合发展。
考核制度
中式教育
在国内,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有期中期末两次大考的,像初三、高三以及参加各种大考前,学生都还会有一些额外的考试,比如说像月考以及周考。
而考试的成绩则是用排名的形式展现来评估学生在校表现。因此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身成绩都是他们最关心的。
西式教育
但在国外大学中学生的评估不仅仅是最终成绩这么简单,每次课程作业的分数也会受到同样的重视。而且成绩也不是用来给学生划梯队,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从而做补充。
也正是如此,国外很少会有具体的分数而是会用区间来进代替,目的就是不让学生之间出现内卷产生peer stress的情况。
课业压力
西式教育
想必大家都有从社交媒体上看到国内外不同的课程表吧?很多人都会认为国外的学校水,因为每周甚至每天的课程是普遍比内地学校少的。
但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而是因为他们对于时间的安排更灵活一些。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除了能够证明自己学习能力的分数之外,还需要参加其他的活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
如果离pass(通过)分数线有距离的学生那确实需要补课,但除此之外其他的人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加相对应的活动和课程即可。
中式教育
但是在国内,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家都会为了考试成绩非常努力。不仅要从早学到晚,很多学生在周末和假期还会参加课外补习课程,但其目的都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已。
近些年确实有越来越多学生参加音乐、舞蹈等课外活动,但谁又能知道这是学生的选择还是家长的意见呢。
学习内容
中式教育
这一点以高中教材举例会更明显一些。在国内,我们的高中虽然分文理科,但是学习的内容无外乎也就是九大类: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
不否认确实有部分课程或者知识的学习在未来上大学以及工作的时候会有一定帮助,但是绝大部分内容真的只是为了那场考试 (高考),让很多人都有一种为了考试而设置相关学科的感觉。
西式教育
但是在国外,以英国举例,高中时期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专业。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已经可以接触到比如说像商务、经济、心理、小语种等在国内只有大学才能够接触到的课程范围。
学生更早的接触到相关课程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他们在大学选专业。所以通常国外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都是有倾向性的,而不像国内学生高考结束后大学选专业像无头苍蝇一样。
学习重点
中式教育
在国内虽然老师在讲解众多知识的时候都会依据历史或者是基础理论进行推理演示,但是死记硬背依然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很多科目仍然会要求学生记笔记、背单词和背课文等。
西式教育
然而国外教育是不强调死记硬背的,而是希望用案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讨论的空间。他们认为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当中才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学会接受gap生的原因。
总结来说中式和西式教育各有利弊,因为它们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学生性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中西两种教育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因此并不需要在其中做选择。完全可以根据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偏好选择即可。
同学们有任何留学相关疑问,或想了解更多留学相关资讯,都可以扫码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