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提到过,批判性阅读的很重要一个步骤就是在阅读中要学会提出各种问题,站在一位作者,而不是读者的角度来审视原文,从而给它“挑出毛病”。批判性思维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此。但很多同学会觉得,原文写得挺好的啊,我挑不出什么毛病,或者说我就不知道怎么去挑毛病,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如何从各个方面来给文章“挑毛病”。
天下文章种类繁多,我们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经常碰到的一类,就是所谓的辩论性文章,或者说议论文,强调用各种方法说服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那么如何给这类文章挑毛病呢?我们首先要知道,这类文章往往都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logical appeal, emotional appeal, 和ethical appeal,这一点我们之前也提过了。给这类文章挑毛病,那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受篇幅所限,我们今天只能浅谈一下logical appeal方面。
Logical appeal 其实并不复杂,它就是各种逻辑推导论证,说白了就是如何把道理讲清楚。它的难度在于,同学们需要知道有哪些常见的逻辑谬误 logical fallacy,以及充分理解它们, 才能透过表面看实质,识别出文章中的逻辑推导错误。在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逻辑谬误,就是错误使用inductive reasoning 和 deductive reasoning。
Inductive reasoning 和 deductive reasoning 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它们甚至是使用最多的一类逻辑推导过程,但如果错误使用,就会犯各种逻辑谬误。Inductive reasoning,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推导过程——通过少量样本获得结论,并把这个结论推广到全体。
譬如当品尝一锅汤的味道时,我们无需把整锅汤喝完,只需品尝一汤勺,就知道整锅汤是咸还是淡。又譬如我们在抽血体检时,也无需把全身血液全部抽干拿去检查,而是只需少量血液,就能查出全身有什么问题。在社会中的各种市场调查更是如此,调查少部分人得到结论,再把该结论推广到整个社会群体。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inductive reasoning,它想要成立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Sufficient,样本数量足够,有充分性
2.Representative,样本有代表性
3.Relevant,样本有相关性
第一个条件样本数量充分性并不难理解:要想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光品尝一滴恐怕是不够的;要想知道全年级学生的意见,只问两个学生也是不够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犯了这类错误而不自知:“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说这话的人真正认识几位女司机,而现实中总共又有多少女司机呢?“亚裔学生都是戴眼镜的”,相比全世界上亿亚裔学生,得到这个结论的人又认识其中几位呢?这就是常见的一类逻辑谬误,叫做hasty generalization,或者说stereotype。
第二个条件代表性就是指样本要能够真正代表全部的多样性。譬如一勺汤的味道,就能够代表整锅汤的味道,无论这勺汤是来自锅底,锅中,还是锅顶,整锅汤的味道基本是平均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样本对象的复杂性,使得这一点往往是最难做到的:
In a single year, scores on standardized tests in California’s public schools rose by ten points. Therefore, more children than ever are succeeding in America’s public school systems.
这里的推导过程就有问题。加州虽然是美国第一人口大州,但美国有50个州,每个州的人口数量,种族构成,平均家庭背景和收入,州经济状况和受教育水平,等等因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加州孩子并不能代表其他49个州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并不能代表其他49个州的成绩。
同样,各大市场调查公司,他们穷极各种复杂算法和方式,往往就是为了满足这个看似简单的第二条件,代表性。“这世界那么多人”,如何让自己的有限数量调查对象尽可能地代表所有人,这个就是市场调查公司的终极目标。
第三个条件相关性一般比较容易实现,它就是要确保样本对象的正确性。你妈妈让你去尝尝炉子上正在煮的那锅汤的味道,但你去品尝了冰箱里昨天剩下那碗汤的味道,这就明显没有相关性了。
我们在课堂上详细讲述inductive reasoning 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在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中,inductive reasoning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议论文本身其实就一个inductive reasoning过程:通过列举各种有代表性和相关性的论据,并拿出足够的数据,来试图说服所有的读者,让他们都接受你的观点。这其实就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推导过程。
与inductive reasoning相对应的,是deductive reas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