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分班制度下的的孩子真的“笨”了吗?

EM1、EM2、EM3,这几个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数字,实则是新加坡小学的分班制。EM1代表学习最优,EM2代表中等,而EM3则是垫底。小孩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打上了聪明、中庸和笨蛋的标记。

新加坡导演梁智强看到很多学生和家庭被EM3的阴影笼罩,决定以此为题材拍摄电影,2002电影《小孩不笨》上映,以国彬、文福、泰瑞三个就读EM3班级的孩子为中心,生动展现了他们如何应对学业压力以及与家庭之间的冲突。

新加坡分班制的冷思考

影片开头,通过描绘三个就读EM3班级的小孩子国宾、文福、泰瑞的生活,展现出他们在学业和社会交往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国彬的父母都是上班一族,母亲不顾他的天赋、爱好,选择棍棒教育,鞭打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国彬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恐惧,甚至选择跳楼自杀。文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且在家中承担着照顾弟弟的责任,这无疑增添了他的压力。而泰瑞,一个善良但胆小的孩子,事事都遵从妈妈的安排,缺乏自主思考和行动的勇气。

这三个男孩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分派到等级最差的EM3班级中。在家长眼里,EM3就意味着被淘汰的一群孩子,没有未来,连亲戚都看不起。在校长眼里,EM3的学生就是“整天惹麻烦”的一群捣蛋鬼。即使是读EM1、EM2的同龄人,也歧视和排斥他们。

影片通过展现三个就读EM3课程的孩子国宾、文福、泰瑞的日常生活,让观众深刻体验到这种分班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偏见。这种分班制度直接将孩子划分为“好”与“坏”,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

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重困境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境。家庭代表了情感与关爱,而学校则象征着知识与未来。然而,在《小孩不笨》中,这两个环境都暴露出种种问题。

家庭方面,父母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略了他们内心的需求。这种沟通的缺失导致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方面,教师们往往将学生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忽略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还可能对其成长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在影片中,孩子们的困境并不仅仅是学业成绩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导致他们愈发感到迷茫和无助。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关爱、支持和理解,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孤立无援。

温情与希望的救赎之路

尽管《小孩不笨》这部影片描绘了教育中的阴暗面,但导演梁智强并没有让观众陷入绝望。影片后半部分,学校迎来了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她坚信EM3的学生同样拥有春天,并强调学校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而非轻易放弃。在家庭方面,三位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逐渐认识到成绩并非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国彬的母亲终于放下了对儿子考取90分的执念,转而支持他追求绘画的热情。

国彬凭借超凡的绘画天赋,不仅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绑架案件,还获得了美国一家知名绘画机构的高度赞誉,并被推荐赴美深造。泰瑞也在成长中变得更加勇敢,他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独立思考并付诸行动。文福则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学业进步。在数学考试中,他取得了EM3班级有史以来的最高分,为他的努力赋予了实际成果。

回归教育本质的思考

《小孩不笨》不仅是一部深入挖掘教育问题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家庭与教育交织的情感故事。该片亮点在于,它没有单一地从父母或孩子的角度探讨问题,而是将整个家庭作为核心,展现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差异如何在家庭中产生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父母必须首先自我反思,认识并纠正自身的不足。

导演梁智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手法,引导观众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他让我们目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同时传递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有的责任:如何真正关注和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英国数学类专业申请全攻略

下一篇

2024AMC8考后规划|分数线在多少分可以准备AMC10/12?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