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贵妇”集体状告奢侈品牌爱马仕的新闻登上热搜,吃瓜群众纷纷围观。其CEO还大言不惭的说:中国客户对他们家有一种迷恋。
众所周知,爱马仕配货制度其实是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其实就是一种“捆绑销售”。
意思是如果你要在爱马仕专柜买到心仪的包包,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此店消费才可以,如1:1.2、1:1.5、甚至1:2等这样的配额才能买到自己心水的包。
这次美国的消费者不买账了,对爱马仕提起集体诉讼,指控爱马仕将铂金包与其他服饰、配饰捆绑销售的方式,违反了美国相关法律。
爱马仕官方矢口否认,说什么从没有什么配货制度,可消费者却深受其害。
比如前阵子媒体报出来的咱国内的杜女士就是个例子。
杜女士花140万买的那些不相干商品:什么68,000的项链,1,900的杯子,4,100的丝巾,甚至18,000的狗窝等等,按照销售的暗示,能配的都配了,就这还拿不到想要的包,你问店员就说没货,到最后都不装了,店长直接来了一句,我就不给你包,你能拿我怎么着?
不少人估计要问了,这跟哈佛录取中国学生有啥关系?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前不久八大藤校公布了最新录取名单,惊觉其中中国面孔屈指可数。
哈佛录了5个、麻省理工11个、普林斯顿9个。
可仔细一查,绝大部分都是假中国人。他们不是在美高就读,就是上的国际学校,真正来自国内体制内高中的少之又少。
看到这儿不少考生和家长恐怕要炸锅了:什么情况?我们辛辛苦苦拼命学习,仅仅因为不是美高或国际学校毕业就被哈佛歧视了?凭什么?
别急着喊名校录取不公平,想想爱马仕的套路。他家不单卖包,非得你搭配买一堆看似无关的东西,乍一看不就是欺诈吗?但仔细一琢磨,人家这是在提高门槛玩稀缺。
你不买账,就别想拿到梦寐以求的包。
美国名校录取中国娃,何尝不是在坚持自己的“审美”?他们要的是全面发展、有领导力、有创造力的多面手,而不仅仅是学霸,这跟国内教育的侧重点确实有些不同。
名校喜欢有特色的娃,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有亮点,而某些埋头刷题的娃,在这些方面可能经验不足。
名校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基于米国的教育基因,咱要学会欣赏这种差异,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吐槽。
这也提醒国内学生,在学习之余,要努力提升综合素质,不然到了国外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
《纽约时报》采访了一堆美国大学招生官,总结出了影响录取的十大因素。咱们来八卦一下:
1.Admissions choices arent all about you
被拒可能不是你的锅 招生官挑人的时候,还得顾及多元化、国际化、赚钱多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所以被拒了别怪自己,锅可能在别处。
2. Grades and testscores still carry the most weight
分数还是老大哥 学校嘴上说要啥特长爱好的,但你不达标,根本进不了那个筛选池。所以,分数这关还是得先过。
3. You are more than a number
你可不只是一串数据过了初筛,招生官就得从你的活动、文书、推荐信里看你到底有啥特质、领导力、创新力神马的。
4. Express your authentic self
多管齐下秀真我,想脱颖而出就得学会用视频、照片、音频等手段展示自己。有的学校还搞视频面试,机会来了!
5. Diversity counts
独特背景加分不是盖的,名校越来越喜欢招与众不同的娃。啥文化、家庭背景越独特越吃香。
6. But money does matter
有钱才是真的爽,经济条件也是录取的影响因素之一。有的学生就是因为穷,被一票否决了。
7. Geography is (partly) destiny
地理位置也能决定命运,Top20名校就爱遍地开花,善用你所在地的资源,也能圆梦校梦。
8. Legacies arent a shoo-in
别指望关系户,以为靠关系就稳了?醒醒吧,哈佛新生里,85%可都是第一代。
9. Do (real) great
日行一善胜过作秀,短期的慈善公益就算了,长期当义工、辅导孩子啥的,招生官更来电,得让校方感受到你的爱。有五分之一的学校认为表达兴趣很关键,了解学校、表现出热情,招生官才会有共鸣。
10. Colleges want to be your first choice
对心仪的学校表白最重要,要当奖学金神马的都是浮云。并且把它当做首选!
美本录取有点玄学,但也不是完全看运气。像藤校就偏爱那些理想远大、政治正确、学习牛X、活动全能的完美型,活动有特色更加分!
如果申Top 20-30的学校,只要学术过关,其他没啥硬伤,活动有连续性、有深度基本也都有戏。
这几年,藤校和海外名校的学费、生活费那是越来越感人了。
一年动辄十几万刀,读完本科没个二三百万都不好意思毕业。但即便如此,报考的娃还是越来越多,这是几个意思呢?
实在是名校的金字招牌太耀眼了。毕业了就等于身上贴了个优质标签,走到哪儿都有面子。找工作、升职加薪都比别人更有优势。这种溢价效应可不就是学费的最佳回报么?
而且名校的教育资源那是顶呱呱的。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前沿,还有各种科研项目、实习机会能让学生在大神的指导下尽情施展才华,积累秘籍。这种高配置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更别提在名校可以结识一群牛逼的校友了。个个都是精英翘楚,说不定就有未来的商界领袖、学术大咖。这种人脉资源可是金钱难买的。毕了业,校友名录就是你最值钱的通讯录。
当然,咱也不能忽视有些家长攀比的心理。孩子上了名校就是给自己长脸。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也得有,不然就是输在起跑线上。这种从众心理也是推高学费的一个助力。
所以说,名校学费高,但含金量更高。对许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物有所值的投资。毕竟,金子总有它的价格,关键看你愿不愿意买单。
不过就算你真的如愿被哈佛等名校录取了,也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入学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照样还有被退货的风险。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众所周知哈佛等美国顶尖名校的学业压力巨大,学术要求极其严苛,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被劝退的命运。
2023年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显示,仅在最近一年,全美就有1,120名中国留学生被开除,其中68%是高中生。
而哈佛大学更是直接劝退了51名学生,另有149名学生收到了严重学术警告。这些被开除和警告的学生大多因为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信而遭此厄运。
这组数据再次验证了美国顶尖名校宁缺毋滥的择才原则。对他们来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术诚信,比分数更加重要。
一个在国内学霸一样的学生,如果不能适应美国大学的学习方式,或者违反学术诚信,照样可能被毫不留情地一脚蹬开。
买了爱马仕的包,也不等于就能成为贵妇,关键看你有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气质和修养。
被藤校录取,也不等于就能成为精英,关键看你有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智慧和品格。
毕竟名校光环也不能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