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张图让人哭笑不得,随后又是一声叹息。
有人说,这张图概括了90%中国学生的前半生:5岁报少年宫、7岁报智能班、14岁报重点中学、17岁报高考突击班...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补习班陪伴着大家,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后,学习就已经和补习自然地挂钩。
补习一向是东亚家长的传统艺能,困扰在他们心中最大的问题不是“补不补”,而是“补几个”。
那个快乐教育的妈妈后悔了
前几年还有一些傲娇的家长坚决不鸡娃,誓要孩子快乐学习。抱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恐怕在孩子进入一年级就开始后悔了。
一位本硕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海淀妈妈,从孩子3个月大开始就坚决摒弃鸡娃。在她阅遍国内外教育育儿书籍后,得出一个观点:
内卷时代,在未来只有快乐的孩子才是赢家。
从小学开始,她只挑了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兴趣班来上,正经的培训班一个都没有。对比同班的同学,孩子确实开心了不少。
不过可惜的是,同龄孩子都忙着去上少儿编程、逻辑课、数学思维课等各种不明觉厉的补习班,小区里连个玩伴都没有。
这位妈妈心也很大,孩子就这么玩到了小升初,在准备简历申请的时候才发现,某中学对奥数有要求。
后知后觉的她才匆忙带着孩子奔走在各个奥数培训机构,一看题目发现孩子啥都不会,从0开始也来不及了,顿时意识到自己好像耽误了孩子。
最后干脆辞职全职鸡娃,周一到周五下课后就送到补习班,回家做作业也要做到10点。
周末一整天都在外,从早上8点上到下午5点,两个补习班还不在同一个地方。
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说某次亲戚来家里做客,一直说她不重视小孩学习,周末不把培训班爆满,也不给孩子安排早教。
一问才知道,原来表姐表妹家的孩子人均3-4个培训班,编程、舞蹈、黑客思维、抒发、击剑等。
最后亲戚丢下一句话:你不鸡娃就是在坑娃,以后娃怨你,有得你好受的。
果然到了分班考试的时候,孩子被放在最末的班级,倒数的座位。学校选人参加各种竞赛、比赛,一无所长的孩子愣是一个都没选上。
一些转轨进入国际学校的家长本以为可以逃离题海战术,结果发现国际学校也要补课,而且要补的还不少!
课堂上有多轻松,课外补习的压力就有多大。
托福雅思SAT至少10来万,背景提升20万起步,上不封底,学科培训按4门课起算也差不多10万,算下来整个高中花费超过200万,学费80w,补习费就占学费的一半。
补习已经从“差生才需要”摇身一变成为“爱孩子就为他/她报班”。
每一个追求快乐教育的家长都被“打脸”,因为快乐教育是不存在的,谁也不想耽误孩子一生。
疯狂的补习班
有需求就有市场,教育内卷对经济做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助长了补习行业的发展。
不只是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这种补习文化都深入人心,东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难以摆脱。
补习一条街可以说是亚裔生活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有亚裔的地方必定是有补习班的。
出生率降到世界最低水平,未来可能会消失的韩国,补习行业依然毫无影响。
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首尔的补习班总数达到近2.43万家,老牌学区江南“大峙洞”是著名的补习一条街。
在韩国近9成学生参加补习班,平均每个学生每月花费在补习上的费用为48.5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600元)。
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日本,同样是补习大国,想要升学进入好的中学的学生99%都会去私塾补习班加强学习。
中国香港街头上巨型的补习班广告总会给人错觉是某明星,但明星补习老师往往比娱乐明星更受欢迎。
在美国,教育出海最成功的同样是补习班,而华人家长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加州华人聚居最密集的地方总会出现补习班的身影,库比蒂诺德安扎大道更被誉为美版的“海淀黄庄”补习街。
纽约法拉盛的中国城,各种课程培训机构一应俱全,从素质教育的琴棋书画,到STEM的编程数理化,应有尽有,满足家长的各种鸡娃需求。
最热门的数学补习一位难求,美国的专业数学竞赛培训机构比较少,这些补习机构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口。
补习机构赚到了钱,孩子学到了知识,家长满意了,这是三赢的局面。
早几年,国内教培机构也嗅到了机遇谋划着教育出海,首当其冲的学而思Think Academy登陆美国加州,带给华人家长满满的安全感。
说到教育上的安全感,曾经有一位华人老师曾经提到,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由于学校提倡快乐教育从不公布名次,你永远不知道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什么区间。
只有当她将孩子送进补习班,重回中国浓郁的鸡娃氛围后才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因为补习老师会告诉你孩子的真实水平,能够进入什么梯队的学校...相比于公立学校的老师的“遮遮掩掩”,简直安全感爆棚。
补习机构就像是一个神秘组织,一群孩子进去,面目呆滞就像被耗尽了精气神般走出来。
很多人都以为美国家长不补习,不鸡娃,实际上是因为课外补习的费用高,普通人难以承担,也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能够补习。
Quora一篇关于《有钱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帖子中,拥有22年教学经验的Rosemary Ward Laberee 的回答说出了真相。
他说传统贵族家长早规划孩子的教育计划,把孩子送进最具有竞争力的私立学校。这些父母会投入时间和金钱为孩子找到最好的导师,做好考试准备。
随着大学录取竞争越来越大,一些中等收入、低收入家庭也投身于补习班。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问卷显示,在疫情期间有19%的高收入家长、7%的中等收入家长,以及8%的低收入家长,开始为自己K-12年龄段的孩子雇佣其他人为孩子提供课外辅导。
纽约时报也曾报道,零下7度大批的美国家长在纽约街头彻夜排队,只为了给子女们报名布碌仑区卡梅洛科学研究会举办的夏令营活动。
蛋糕那么小,分蛋糕的人那么多,为了上名校,海外的父母也同样会焦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只能补习,补习,再补习。
被补习班喂大的孩子
每年的寒暑假是补习机构最忙的时候,同样忙碌的还有孩子们,他们奔走于各个补习班、兴趣班。
补习或许是有效的,看看2022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中,代表美国队获得金牌的几乎全是华裔。
MIT录取的亚裔学生高达40%,各大美本名校的录取占比亚裔都独领风骚。
怪不得美国大学明里暗里都想控制亚裔学生比例,美国白人家庭也迫不及待搬离华裔家庭所在地,亚裔家长拼了命为孩子堆补习班数量。
但是补课带来的危害也悄然地影响着孩子。曾经有补习机构的老师说,补习班上有几个抑郁症的孩子很常见。
孩子们奔走在学校-家里-补习班三点一线,没有时间慢下来,永远处于精神紧绷、压力山大的状态。
有研究表明,接受课外辅导的时间越长,患抑郁症的概率就越高。
某大学青少年精神科教授团队调查结果显示,每天课外辅导在4个小时以下的学生中有10%表现出抑郁症状,4个小时以上的学生中有抑郁倾向的超过30%。
通过拼命补课,补上了人大附中的L同学,在她妈妈看来已经完成了短期的鸡娃任务,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身边的同学都是学霸天才。
就算成绩稍弱一点的同学也有丰富的兴趣爱好,动漫、二次元等,自己就像局外人一样,总是沉浸在自卑又压抑的情绪里。
Z同学在精英父母的安排下,从小学补到了高中,再从高中补到了美本Top30,拿到offer的那一天,Z同学最大的想法就是,终于不用被父母逼着补习了。
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监控,没有补习班的安排,他参加各种活动,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他觉得这是对曾经压抑的补习生活的一次复仇。
于是第一学期刚过两门课就拿到了C,最后以GPA过低而被学校开除了。
所以说,补课确实可以让部分同学短时间内有效提分,但是补课成功补进了名校,被补习班“喂”大的孩子在美国名校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
众所周知,美国名校重视创新性以及批判思维,而当学生花大量时间刷题,或者上培训班备战考试时,潜意识地就依赖标准答案,放弃独立思考。
前段时间有学生分享自己大学的一堂课,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几位中国学生回答的都是通过网络搜出来的“正确答案”。
教授对此非常不满意,他认为这些答案不能展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人理解。
这其实反映就是补习养成的路径依赖,他们追求标准答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辩证思考能力。
当真正需要他们独立思考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如何调动自己的脑细胞了。
所以找代写、作弊、找替考就成为了常规操作,屡屡试探在学术不端的雷区。
回到根本,人人都知道人生是马拉松,而不是短跑。但是在真正践行的时候,宁愿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放弃可持续发展的人生。
补课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把分数提高一个档次,但是人生的很多课程是不能通过补课来加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