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帮助我们理解哥大抗议事件的视角

本周五上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上海纽约大学、鼓励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与此同时,美国东岸的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们在期末考试周被迫转为线上上课;西岸的南加州大学甚至取消了2024年毕业典礼;而埃默里大学哲学系主任麦卡菲教授已被警察逮捕。

这些变化源于哥大校园内在过去一周持续升级的抗议事件。

今天,我们不谈“主义”,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审视这件事。

要了解事件的背景,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重要的事件节点:

  • 2023年10月,巴以在加沙地带爆发武装冲突,200余天来导致超过3.4万人丧生
  • 2023年12月,哈佛、宾大和麻省理工的三位女性校长在美国国会“校园反犹”问题上“含糊”回答招致批评,并引发了宾大和哈佛校长的相继辞职
  • 2024年4月,哥大校园始发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抗议,至今抗议活动遍布美国超过40个高校,警方的介入导致数百名学生被捕

事件性质何以升级?教育者vs管理者

这场抗议最初源自要求学校对从巴以冲突获利的企业中撤资,但哥大校长、埃及裔经济学家沙菲克主动请警方介入,导致事件性质从对巴以冲突的立场转变为大学的自由意志是否被侵犯

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我们能理解哥大教职工的公开反对。新闻学院教授海伦本尼迪克特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在学校这样的学习环境,我们应当教导学生如何表达异议和处理不适,而不是惩罚他们”。

沙菲克校长的决定,更多是出于“管理者”身份,而非“教育者”。这个决定的背后角色有诸多考量。去年12月,哈佛和宾大校长相继请辞,标志着来自立法者和有深厚“挺犹”传统的美国政界,对高校管理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教育使命和立法者的压力之外,这个决定也来自对于校园安全隐患的担忧。

为何在哥大?

私立大学的自由vs捐赠者的掣肘

美国的大学多是私立大学,其使命是追求不受意识形态束缚的真理。正因如此,大学成为美国多元社会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在历史上多次抵制执政者的压力,接纳来自政治上“敌对”国家、但在学术上有潜力的年轻人。

哥大的多元化程度,也正是纽约这座世界之都的缩影。在这个城市中,每天有150多种语言被活跃地使用在日常对话中。也正因为如此,支持对美国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犹太裔声音,与支持巴勒斯坦的对立言论和价值观,同样能被听到。

冲突升级并导致激烈反应,之所以发生在哥大,与其私立大学的身份和背后的捐赠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报道,由于学校未能确保犹太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感,导致“挺犹”金主相继扬言撤回捐款、哥大“年度基金”的捐赠参与度下降了25%至30%。对于依赖捐赠的私立大学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过去与政治进行强烈斗争的美国大学,如今不得不受资本裹挟。虽然略显悲哀,但是也是所有私立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正如一位受访哥大学生领袖所说的,“整个社区(哥大)都为此做出了牺牲、虽有有些人没有同意做出这种牺牲;但是我想让人们知道,在加沙的所有大学都在被摧毁、超过三万人死去时,我不能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在这里学习”。

这样的言论可能会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但以安全为由邀警方入校,也未必让校园变得更加安全。也许我们不必表态或支援某一方,只需试图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从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这就是减少隔阂、增进理解的第一步。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4年秋季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特区等美东地区优质私立走读高中少量名额补录盘点

下一篇

计划外中外合办项目如何选?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