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背景提升项目有用吗?

XX项目这么复杂,耗时太长了吧?

难度这么高,做不成功的几率也太大了吧?

XXX机构有没有“资源”给到我们来完成这个项目?

个性化项目是近年来申请美本几乎必不可少的一个背景提升项目。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家长和同学想到个性化项目的时候会问到的问题。话可能不中听,但老师在这里还是想提醒一下,依靠这些问题来选择、执行个性化项目,根本上就错了。

说到底,上述问题其实就是在问,怎么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干最少的活、却能保证最高成功率、拿到最酷炫的项目成果。这种价值导向,本来就是和个性化项目的存在意义背道而驰的。   又想容易轻松,又希望对申请加成大,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为什么个性化项目可以为申请加分?

其实个性化项目这么受青睐并不是因为美国招生官本身对个性化项目有什么不可割舍的情感。项目本身对招生官没有任何作用,他们在乎的是申请人通过一个项目所体现出来的能力:领导力、统筹规划能力、客观评估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反思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当然,这个项目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来你对于所申请专业的潜力和认识。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招生官在乎的不是项目本身,而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换言之,“高大上”的项目,并不一定就能得到招生官的青睐。名人背书、国际规模等等本身并不代表“你”作为学生有多优秀,而只是代表了项目举办方规格。招生官招的不是这些举办方,而是你。如果你没办法展现出你实际的付出、成果、收获,再高大上的项目也是徒劳。

为什么不少“个性化项目”是无用功?

周期非常短、以批发形式出售、舒舒服服地就能完成的项目,基本是无用的。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成熟产品可以购买,而且耗时非常短,见效非常快,只要预算充足,11年级的暑假就足够“买”到3-4个项目了。这样的“个性化项目”真的有用吗?

只要换位思考一下,把自己当作一个需要从十万申请者中选出几千个能力、个性、学术优越的最后录取学生的招生官,答案就很明显了:把这些项目罗列到申请中,只是让招生官看到了你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以及你很喜欢回报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项目。

如果我们是在申请风投机构的实习,或许这说得通。可我们在谈的是本科教育,履历上一堆零散、短期的项目,而且大部分堆积在申请前的暑假,只会让人觉得这个学生心浮气躁,而且毫无规划能力。

很多顶级的大学在补充文书以及面试中都会问到这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做活动中/学校中遇到过最大的挫折/失败经验是什么?你是怎么面对、克服这些困难的?这个问题说到底是关于challenge,挑战。

这本来应该是很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挫折,素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具体到本科申请中,但凡实实在在动手去做过项目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很多事情在推进的过程中,由于人的关系、客观条件(例如疫情)等关系,会有很多阻力。这些阻力、以及你克服这些阻力的过程,都是绝好的写作素材。但是现实是,很多申请本科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绞尽脑汁,却回答不上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没怎么吃过苦头。

路铺得太顺、项目商品化太过于成熟、一个项目下来更像是一个短期的度假,除了旅游观光以及团建活动,学生真正能学习到的内容都很少,遑论在挫折中成长。事情都是别人做的,产出也是打包好的,谈什么challenge呢?

当然,时间有限、完成项目的需求也是真实存在的。商品呼应市场需求无可厚非。但家长和同学还是要静下来想清楚,到底做一件事对申请的价值是什么。招生官每年审阅少说上万份申请,什么样的个性化项目是学生投注了心血来完成,哪些是给了钱买来自己什么也没干的,招生官心里非常拎得清。

往大了来说,没有挑战,也就没有成长。往小了说,没有素材,再好的文笔,最终整个申请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只能沦为平庸。

什么样的项目才能算是个性化项目?

其实个性化项目的范围非常广,不是学校组织的、能够体现你个人的学术、性格、特长优势的项目,都可以作为个性化项目。它可以是一个科研项目,通过立论、数据搜集、数据分析、论文报告为最终产出,体现严谨的思维性、调动资源进行采访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性、对某个学科的掌握和了解。

打个比方,我们今年拿到杜克大学文化人类学录取的L同学就完成了一个疫情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类学项目,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使用NVivo分析采访数据,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成功展示出一个文化人类学者应该有的形象,最终在TA自身优越的学习成绩、多样的活动和领导力背景加持下,拿下了美国前十的大学录取。

当然,个性化项目的产出类型非常多样:可以是设计一个产品,组织举办学术论坛、组织跨国/跨省运动比赛、撰写书籍、环境保护项目、app开发、机器人制作等等,都是个性化项目的好例子。当然,如果可以把个性化项目和写作竞赛(例如用历史类科研项目成果写成论文投稿到The Concord Review)、各类科创商赛结合起来,那么最终效果会更好。

什么样的项目才是优越的个性化项目?

英文里有个表达:get your hands dirty and your feet wet,把手弄脏、把脚弄湿,寓意很简单,真的要做事情,就实实在在动手去做。一个想要种出作物的人,手都没碰过泥,一个想要过河的人,鞋从来都没沾上过一滴水,实在说不过去。

做活动也同理。一个好的项目必须是“把手弄脏”的项目。从切实存在的问题出发(可以是社会现实问题——这几年国际局势、疫情等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现象,说找不到社会现实问题来入手是不可能的)也好,从深厚的学术兴趣出发也好(学术项目必须得找到一个科研缺口,gap——这个老师日后再详细展开讨论),在顾问、老师、家长等的配合下做一份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开始执行。

怕花时间、怕累,对于个性化项目来说是要不得的。潜在的问题有很多:一来,能够批发给你的,也能够批发给别人,你自己不动手,完全没有个性化的部分在里面,也就不存在“个性化项目”这一说法,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一大群学生带着非常类似、甚至完全一样的“个性化项目”去申请,招生官一眼就能看破。其次,不花时间、非常轻松的项目,你的个人体验本来就非常少,上面说过了,没有体验的项目和活动,是最糟糕的写作素材。没有吃过苦头、没有克服困难,就只能平铺直叙地描述一件活动,写出来的文书和产品说明书没有两样,味同嚼蜡,试问能打动招生官吗?

其次,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也是招生官很希望看到的点,是一个项目存在的理由是什么。Why? Why do you do this? Why does this project have to be done? 在美本申请很常见的activity essay里面,这一点是需要写进去的。为什么?社会责任感几乎是所有美国大学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的。如果你的活动项目里面没有体现丝毫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值得进入最顶尖的大学呢?

纯粹为了申请而去强行操作出来的项目,固然比什么都没有强,但是也绝对不是招生官眼里最上乘的项目。机构今年在早申阶段的“哈耶普斯”案例就可以看得出来,进入这些顶级大学的孩子,他们的项目都是切实呼应了他们身边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纽约市的流浪汉收容问题、加州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亚裔第二代美国移民的母语学习问题这些个性化项目本身都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组织背书,但是都实实在在地展现了美国教育里一个最核心的价值观: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利用自己的技能让社会、社区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而很多为了申请、为了增色而去做的项目,相较之下缺点马上暴露:无病呻吟、千人一面、和申请人自身的经历毫无关系。

只有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才是个性化项目吗? 并不是。一来,很多项目现实条件要求,就是必须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单靠个人之力并不现实。二来,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本来就是在招生过程中很被看重的素质,通过个性化项目来体现这些素质可谓一石二鸟。

有同学会问,如果我不是项目发起者,岂不是要被人压一头?事实上,团队中每个人的分工、角色不一样,体现出来的能力、你可以得到的经验和反思也不一样。当然,不可能一个团队里面所有人都是leader,但是leader的表现并不一定就总是盖过所有其他成员。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到底做了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学到了/体会到了什么、以及你的文书是否做到把这些事实和体验用深刻、新颖的角度呈现出来。

写在最后

一个出色的个性化项目是需要时间来头脑风暴、制定计划、搜集可利用资源、并且需要试错时间和成本的。对于全日制教育的同学来说,需要在学期中进行前期准备,暑假进行集中高强度执行和产出。

而2022-2023申请季的同学,现在务必开始着手准备,才能有时间在暑假进行输出了。12年级的秋季学期,由于高强度的申请活动以及校内学习压力,根本不适宜用于进行个性化项目执行。这个暑假是申请季同学最后一个进行个性化项目的机会。

机构为所有签约的同学进行个性化项目的设计、构思、并提供执行上的帮助,力求所有的机构学子都能在申请的时候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项目。希望对个性化项目进行深入了解、以及机构全面的升学资讯服务的家长和同学,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预约咨询。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宾西法尼亚大学2022暑期领导力与创新英语项目报名

下一篇

广州/深圳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2026er美本录取汇总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