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美本申请的人这几天吃瓜吃疯了吧!
是的, 被誉为“科创天花板”的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被爆一等奖造假。
对于不了解ISEF的小伙伴,我们快速介绍一下:再生元“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Regener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ISEF)是世界上最大的高中科学竞赛,由美国科学协会机构组织举办,至今已有超过70年历史。
每年5月,来自大约75个国家和地区1700名学生参与,竞争900万美元的奖金池。一等奖获得者有机会赢取价值7.5万、5万或1万美金的奖学金。
官网写道,每年有数千万学生参加,最终不到1800人入围5月份总决赛。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每年参与者大概在700万人,今年决赛入围者只有1,699人,入围率不到万分之2.4。
麻省理工学院官网推荐申请者参加ISEF,把它排在科创类第一位,四舍五入有MIT作信用背书。
学校还采访了曾经入围ISEF决赛的MIT校友,足以证明官方对这个竞赛的重视。
创办时间长、含金量高、外加上有MIT力荐,ISEF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哈耶普斯麻”直通车,可以说是牛娃冲击顶级名校的必经之路。
但这一切被一位印度裔的美国大聪明给搅黄了。
美西时间5月17日上午大奖颁奖典礼上,来自加州富裕海边小镇德尔马的Krish Pai意气风发。
他的机器学习研究,确定了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这些基因序列可以被修改为生物降解塑料。因为这项研究,他获得了再生元青年科学家奖(Regeneron Young Scientists Award),奖金为5万美元。
17岁的他已经有过一段南加州大学实验室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研究者的经历了。
在ISEF参赛项目中,Krish Pai详细介绍了他机器学习的研究成果:他开发了Microby软件,用以识别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这些基因序列可以被改造成可生物降解塑料的。
Pai介绍了两种新型微生物的测试结果。这两种微生物可通过改造降解塑料,其成本比传统的回收利用低10倍。
事情很快出现反转。一份长达32页的pdf开始在Reddit、推特上流传,指控项目的“真实性”。
▲ 这份pdf的作者署名非常耐人寻味:ISEF今年和未来的参赛者、ISEF校友,以及忧心忡忡的研究人员。
比如Pai直接拿了欧洲大学尤利西斯实验室的图,镜像翻转一下图片,放进自己的PPT里,把这张图标记为“被发现的微生物降解的塑料”。将别人的图片当作自己的实验成果,pdf称这是很明显的“欺诈行为”。
▲ 原图来自European University Ulysseus Lab。
▲ Pdf中放了Pai的PPT,很明显图片被镜像翻转了。
再比如Pai在PPT和研究论文中宣称自己发明了近红外光谱仪,有模有样地给出了内部构造。
结果被人扒出来,上图两张图出自2021年詹姆斯戴森奖获得者Jerry de Vos的毕业设计。原作者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学生,他意识到塑料分类回收十分困难,于是发明了这个塑料扫描仪。
Pai倒好,不仅没有标注图片出处,还谎称自己发明了装置。“挪用设备”这点被pdf锤得死死的。
Pdf指出,Pai还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朱世超等人的波长与反射率关系图。更过分的是,他隐去图片出处,加了一些注释,使其看着像原创数据。
▲ 华南理工大学朱世超等人于2019年4月发表的”基于近红外光谱和支持向量机的塑料固体废物识别系统”论文中的图片。
类似的指证还有很多,最搞笑的是这个“实验室操作规范”的指控...
比如什么“移液器上没有吸头,图中小瓶是封闭的”啦,“移液器不是这样钩住的,是用手掌中间趾骨钩住,而非手掌”啦。
▲ 不知道为啥,这张图让我们想到一些“因实验室操作不当”被公开处刑的小红书学术网红。
Pdf作者们讽刺地写道:跟之前的“造假”相比,“实验室操作不当”不算什么大问题。但介于数据已被证实“伪造”,这边建议官方调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在实验室做了任何实验呢。
好家伙,这份32页的pdf简直是雷神之锤。给Pai同学提供实验室的USC看了都要擦一擦冷汗。
爆出了这么离谱的“学术丑闻”,吓得ISEF科学协会连夜撰写通稿,一键撤回了Pai同学的奖项和奖金,并宣布不会把奖项分配给其他人。
不少参赛者的父母对于Pai造假一事表示强烈不满,自己的孩子老老实实按规则做研究,ISEF的评委们却觉得TA数据无效,只因为研究是在高中实验室做的。
像Pai这样有人脉接触美国大学实验室的孩子,能堂而皇之挪用他人的数据拿到一等奖,赢取价值5万美金的青年科学家奖?简直离离原上谱。
有人对ISEF撤回奖金的决策表示无语,就不能把它颁给第二、第三名吗?这对参赛者很不公平。
还有人直接指出了科创竞赛的系统性问题:为什么USC能允许这样的骗子进入实验室?
为什么ISEF宣称自己评委都是博士级别的专业人士,竟没有一人看出“Pai学术造假”的端倪?
▲ ISEF官方列出的大奖评委的选拔资质:至少有6年相关经验,或者拥有博士学位或同等学位、以及业内专业人士,比如科学家、工程师、研究中心和机构代表等。
整件事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就在ISEF大奖颁奖的当天,Slate.com发表了一篇文章,把ISEF扒了个底朝天。
2023年参赛者Siddhu Pachipala讲述了自己如何被这个所谓的“天才探测仪”科学展览会吸引,如何坚信“科学不在乎你是富人还是穷人”这套话术,现实却是被“学二代”和其背后的“学术代理人”击败。
她写道:比起求真务实的精神,ISEF评委似乎更关心项目的“噱头”和“包装”。学生不像是未来的科学家,而像一个个希望从巨额风投那儿寻求融资,不得已把项目吹得天花乱坠的创业者。
为了迎合评委们“想要寻求突破”的喜好,作者亲眼看到许多学生不得已“篡改”统计数据。
大家都心知肚明。科研是一个“上下求索多年,都极有可能一无所获”的艰苦事业,显然跟科创竞赛这种急于求成的性质是相违背的。
可是没办法。别的团队有了“有用的发现”,你没有的话就拿不到大奖。
科创竞赛的性质直接导致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父母深耕多年的领域出的结果给到了孩子,小孩在科创竞赛中拿了大奖进入名校。
那没有科研父母的孩子怎么办呢?不少人高价请人辅导,花钱买高含金量项目。而像Pai那样篡改数据、挪用他人的科研成果的,实属下下策。
Pai学术造假一事会对ISEF造成啥实质性的影响?不少学生家长担心ISEF在美国大学招生官心中的含金量会下降,又一条牛娃冲藤之路被搅黄了?
今年录取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也不好妄加断言。回归到留学申请上,不论这次爆出的ISEF造假,还是之前AP卖题、港大商学院GPA造假暴雷,都会让招生官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材料可信度”上。
我们猜测,未来几年冲哈耶普斯麻和一众藤校的美本申请秘诀就是:提高你的“材料真实性”。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们就发现,录MIT和斯坦福的学生逐渐开始奉行一种“好事成双”的原则。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要证明你对数学的兴趣,你不能光只有一个数学夏校。我们有同学高一暑假去了Awesome Math,高二暑假去Ross数学夏令营,主打一个双重保障,向招生官证明:你的实力强到能申请进两个优质数学夏校。
同样的GPA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考了7-8门AP,拿了5分,但TA也在修一些大学难度的课程,拿到很高的绩点。双重注册(Dual Enrollment)是这两年冲藤的常规操作。AP考试有一定几率买答案,故需要第三方机构佐证你的学术能力。
还有我们之前写过的“材料的一致性”文章、最近回归的标化考试,以及具有选拔性的校友面试...只要是能证明你“学术能力”和“材料真实性”的部分,你都应该牢牢抓在手里。
上述一切非常依赖前期规划。如果你有意申请美国前10的本科院校,我们建议你至少提前3-4年做准备。今年的美本申请估计又是一场恶战,请大家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