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本申请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玄学”一词来形容录取的不确定性。确实,除了实力,运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录取结果,这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的去标准化特点。
在申请中,“独一无二”与“令人难忘”是两个关键词汇,它们需要贯穿于申请者的材料之中。尽管GPA和标准化考试的内卷现象已经广为人知,但真正能够全面展现申请者个性的,还是软性材料(文书/活动)。
一个优秀的profile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应该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一个鲜活的灵魂,就像打造一个账号的人设一样。
我们注意到,每年都会出现一些高分低录的案例。即便是托福110+,SAT 1550+,GPA 4.0的高分学生,他们的录取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哈佛招生官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了解申请者的全人特质对于构建一个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学生群体至关重要。他们寻找的不仅是学术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希望这些学生能够为校园社区带来独特的视角和经历。”
招生官们通过个人陈述、推荐信以及申请者在文书中表达的价值观和信念来全面了解每位申请者。他们对申请者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以及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方式感兴趣。特别关注的是申请者在社区中的活动和影响力,他们想了解申请者如何与他人互动,在学校或社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通过各种活动展示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在美本申请的激烈竞争中,一个没有个性的“人设”和同质化的申请背景,往往就像是在纯拼运气。然而,人设塑造(application persona)却如同一块魔法石,能够在招生官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塑造一个有个性、有故事、有热情的人设,对于申请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更是为了向招生官展示一个立体的自己,而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一串数字。
01.为什么要打造「人设」
每次谈到美本申请,总有人提到“建立一个人设”或者“建立一条故事线”,但很少有人细致解释其流程。首先,我们要明确,虽然“建立人设”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带有一些杜撰的意味,但在申请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实性(authenticity)。
如果不真实,即使申请到了不错的学校,也可能无法很好地融入且自圆其说;而且,95%的招生官都能够识别出不真实的部分。因此,与其说“立人设”,不如说“整体化”。
立“人设”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为了迎合招生官的喜好而刻意塑造形象,那就走入了误区。例如,一个喜欢CS(计算机)的学生本可以在这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思维,但为了避开竞争选择做了一些文化研究相关的活动并申请了与自己兴趣不符的东亚研究专业去提高录取率。
在文书中他试图说服招生官自己对文化研究充满热情,但这与他实际的技术追求相去甚远,这种不一致很容易被识破, 尝试展示不真实一面的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02.怎么打造人设?
人设塑造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问题:为什么做、做了什么、影响了什么和改变了什么。假设你是一个对平权、女权非常感兴趣的学生:
#1: 为什么做?
"为什么做"是揭示你个人价值观和信念的起点,这是你参与这个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例如,你参与女权活动可能是因为你亲眼目睹或感知了性别不平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或者你深受某位女权活动家的启发,希望为性别平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可以呈现在文书中。
#2: 做了什么?
"做了什么"是让你展示自己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你为实现性别平等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你可能在学校或社区组织了关于性别平等的研讨会,参与了提升女性在STEM领域的代表性的活动,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提高公众对性别歧视问题的认识,这些具体的行动可以呈现在活动列表里。
#3: 影响了什么?
"影响了什么"关注的是你的行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这是你的活动所带来的积极结果。你组织的活动可能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促进了社区内对性别平等重要性的讨论;或者你参与的活动成功地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
#4: 改变了什么?
"改变了什么"是对你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叙述。从最初对女权概念的了解到现在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你的思想和行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你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如果能够在申请中清晰地展示这四个要素,那么你的发展轨迹就会变得清晰。你的文书/活动将形成一个连贯、有说服力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你的价值观、行动和影响,还展示了你的成长和反思。
这个故事将帮助招生官更好地理解你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以及你如何与目标学校的价值观和使命相契合。只要你的整体条件与申请的学校相匹配,你被优秀学校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个性化的“人设”不仅是一张入场券,更是一张能够让你脱颖而出的名片。
招生官不仅能够看到你的成就,更能感受到你的个性和潜力。这样,你的申请就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等待着招生官去翻阅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