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读博导师突然跳槽了我该怎么办?跟着转校还是留下换个导师?

听过博士生换导师、转专业和转研究方向的,但是却很少听说过转学校的。而在这大千世界,在读博士期间跟随导师转学也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情。如关于“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关于拟接收韩德伟等3名博士研究生转学的公示”引发诸多网友热议。

“还在读博,导师突然跳槽了,我该怎么办?跟着转校还是留下换个导师?”

图源:南科大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官网

对此评论不一,有的网友说博士更加看中的是博导,跟着大牛博导走才是前途一片光明的;而有的网友却对三位博士生的转校经历感到可惜,认为我国首屈一指的985高校清华博士生转学到普通双一流高校南科大实在有点可惜,这不是屈才嘛?对此网上评论众说纷纭。

以上谈及的新闻案例对于学生的选择只是情况其一, 对于导师另谋高就,学生的处境考虑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 学生跟着导师走,在导师指导下继续到新学校完成学业

  • 学生留在原校,导师离开,导师远程指导

  • 学生留在原校,导师离开,原导师挂名指导,经原导师同意学生寻找第二导师

  • 学生留在原校,导师离开,学生更换导师

01例子探讨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个学生,你会选择哪种方案?虽然我在博士阶段未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很不凑巧在硕士阶段曾擦边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什么说擦边呢?那是因为我刚研三毕业后,硕导另择其他高校),但在博士阶段有身边同学正经历。

01

研三下学期硕导筹备转入其他学校,其转入的学校从排名来看由高→低。

对于研三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导师是留在原校还是转走,这都无关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研一的学生而言还是会稍微有一点影响。在导师转走前作进一步交接工作之后,剩下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由硕导远程线上指导完成。这对于导师非大牛、且转入的学校一般而言,硕士研究生当然选择留在本校。此外,对于不搞学术科研而是为了拿个学位找工作的学生而言,也大可不必折腾换导师之类下下策举动。

02

博一下学期博导另转入其他学校,其转入的学校从排名来看由低→高。

这是我身边发生的一个例子,好不容易考进了博士学校并选择了一个不错的青年导师,但是在博一下学期导师却说即将转入另一所学校,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该生完全可以向学院说明更换导师,且该生也收到了来自其他课题组导师的邀请加盟,但是该生也是毫不犹豫就拒绝了,最后选择了继续跟随原导师并接受在线远程指导、继续搞学术论文以及课题研究。我们都比较纳闷他怎么不选择跟随博导一起转走,后来发现除了个人能力的考量之外还受到来自对方学校新生入学资格的限制。

02辩证分析

比较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当事人的身份不一致、导师择校情况也不一致。一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导师择校一个选机构高→低,一个选机构低→高,情景不同对于学生的选择情况也完全不一致,接下来我们辩证分析探讨,对于导师另谋高就(这里的“高就”并不单指地位上的提升还有福利收入的增加),学生应该何去何从?

以下我主要想从三点展开这话题的讨论:

  • 学生的身份引起的人生追求导致选择不同

  • 导师的社会地位导致学生选择不同

  • 非学生导师因素的一些客观硬性条件从而导致的选择不同

01学生的身份引起的人生追求不同

导师主要是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而言,当然不可置否本科生和博士后也有导师称呼,但这里仅探讨主要情况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选择。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你是处硕士阶段还是博士阶段对于跟随导师与否的偏好选择也是完全不一致的。

01

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

对于不搞学术、只想拿个硕士学位毕业找工作的学生来说,导师另谋高就可能对这类学生影响不大,因为他不存在过多纠结的问题,就像对于上述例一,导师中途离校转入他校,研究生当然可以继续留在本校而继续接受远程指导,除非是正在做的课题非常影响毕业要求。

但是对于想要继续深造念博士的研究生而言,导师中途选择去其他高校任职,那么对于这类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是有一些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大牛导师,如果想继续念该导师的博士,则跟着导师一起转到其他学校更为合适,如果客观硬性条件允许的话。

02

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

到了博士阶段,学术科研又迈上了另外一个新台阶,与硕士研究生不同的是,博导对于博士生的指导还是挺重要的。尤其是遇到个一拍即合、研究方向也非常契合的导师,那就更为重要了。如果这样的导师由于学校工作的原因需要中途调离原岗位选择去其他高校任职,那么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影响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当研究进展已经开始一部分了。那么这时候学生的选择就需要考虑到后面的两个因素。

02导师的社会地位

除了研究生自身身份的区别以及选择偏好所导致做出的结果不同,影响学生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导师的社会地位、导师的科研能力、导师的资源情况。

一个非常厉害的导师,在社会上以及学术圈是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无论是对于想要找工作的研究生还是搞学术科研的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都说文章才是最重要的,相较于学校的名牌效应而言,导师的品牌效应似乎更为看重,跟着大牛导师对自己的科研学术之路影响巨大。

从导师层面上分析这话题,若导师另谋高就,学生是选择走还是留下呢?我想可以分为如下三点出发。

01

如果导师是大牛,社会地位很高,想方设法跟着导师一起走。

对于导师很厉害、能力很强、社会上有许多资源的,且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点也比较契合的,那无论如何也得想方设法跟着导师一起走。遇上这样的导师概率是非常少见的,无论导师转到其他学校任职是往高走还是往低走,跟着这样的导师早就不看学校名牌效应而是更看重导师的品牌效应,在这样的导师团队带领下,无论在哪只要个人不掉链子都能拿到学位证,且毕业后在导师资源帮助下还能找到一份不错工作。

02

导师能力一般,需要结合对方学校情况,考虑是走是留。

对于这样的导师,需要综合考虑对方学校实力怎么样,如果对方学校与原学校差不多且稍次的话,需要慎重考虑是否值得跟随导师一起转到新学校?再加上结合个人的研究兴趣点,这时候可以考虑与原导师商量是否可以在远程在线指导的基础上、联系本校的另一导师作为第二导师联合培养,总之这时候更换导师属下策。需要充分利用好原导师资源与学校资源助力自身科研研究。

03

导师能力普通,最好留在原学校,看能否更换新导师。

如果对于被分配到的导师能力非常普通,且对于自己学术科研上也无特别的指导帮助,这时候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向学院申请看能否更换导师。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入学之后导师与学生匹配并非所有都是双向选择的,且一旦被分配导师后就不能随意更换导师,除非导师存在重大过失、或在学术指导上确有不足。因此,可以借助这个机会,且在入校一段时间也对各个导师有了更深入了解不同的研究课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点在双方自愿情况下申请更换导师。

03客观原因及硬性条件

此外,除了来自学生自身身份以及导师能力因素影响决策之外,我想现实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以及具备的一些硬性条件也在影响着决策的结果。一些客观条件以及硬性因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01

是否可以转校?如你的导师转到更好的学校任职,是否具备那边学校的基本入学资格?对方学校是否接纳?

对于学校的转入转出,如果你的导师转到更好一些学校去任职,从学校的影响力排名来看是从“低转高”,那么你是否具备这学校的入学资格。

新生入学是通过层层筛查考核而来的,无论是对于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能进入这所学校就读不是学习成绩突出就是科研能力出众,是具备了现在所在学校的入学资格。但是中途跟着导师转校,尤其是转入较好学校,在入学资格上还欠缺(如对于博士生走审核制的而言在论文发表上欠缺、对于如果走统考制的硕士生而言在分数上有欠缺)就不能用上导师资源跟着一起转过去,除非你的导师能力出众且你是导师的得意弟子。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产生,也会引致来自多方的质疑声与反对声。

正如上述例子提到的例二,那位同学就不能跟随导师一起转过去,因为学生能力不是特别出众,没达到基本的入学资格。但是他导师能力比较强、人也比较nice。且研究的兴趣点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契合,综合考虑下,他也只能通过原导师的线上远程指导继续完成博士研究的学习,而非另外更换导师或者是选择入其他的学校。

但是从“高转低”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综合能力排名较低的学校当然欢迎来自较好学校的学生。对于楔子所说南科大的案例,学生从清华转入南科大,学生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导师实力强大才被其他学校“挖墙脚”,跟随导师在新学校完成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职做学科点建设也是一个不错的抉择。而对于例一案例而言,硕导转入一个稍次一点的学校,无论是为了直接找工作的硕士研究生还是继续深造攻博的博士研究生,选择留在本校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除非导师科研能力很强而不是“划水”类型的。

02

客观实验条件是否满足,新学校和原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对比,是否有利于实验的开展?

因科研性质不同导致科研人的工作量以及辅导方式也不一致,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而言,大部分的研究方向不需要做实验,论文产出主要依靠阅读国内外一手文献从而找到问题的矛盾点,数据主要来源于一些开源数据库网站以及学校购买的数据库;但也不排斥少部分学科方向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收集获取一手数据,但总之这样的研究所耗费的仪器设备是比较少的。

值得一提,虽说人文社科的学生不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但是他们研究的开展得需要借用一些数据库,而往往一般较好的高校数据库也更加丰富一些以及学校所拥有的学术科研资源也较为丰富一些。

此外对于理工科方向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收集数据,使用的仪器设备也是属于学校的公共财产。因此,当导师另谋高就时,需要考虑在另一所学校是否配备实验开展的硬性条件设施,如果目前没有,需要考虑是否有财力支持购进设备,或者课题组是否有经费支持实验的开展。

无论是数据库还是实验仪器设备等硬性条件,对于科研论文的展开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导师另某高就、学生考虑是走是留的时候,需要综合考量另一所学校与现在学校的硬性条件设施的比较。

03总结

从以上层层剖析探讨这话题,我们不难发现,最终的选择从自己本身出发结合导师因素、客观条件因素等条件综合而全面考量从而得出的决策结果。

三思而后行,从自身发展以及需求出发。我们需要明白,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需要不悔当初,并且在之后的学术科研学习路程,无论遇上什么困难,都应该努力坚持走下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所有做出的最终决策结果不过是在自己多方考虑之后为自己做出较为恰当的选择而已。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牛津和剑桥大学公布学院最新的学术排名

下一篇

上海三公为什么看重AMC8的成绩?AMC8的含金量有多高?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