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博不搞学术是不是很可惜?

对很多人来说,一听到博士这个词汇,脑海里可能就会马上浮现出“研究”、“科研”、“创新”等和学术相关的词汇,似乎博士这个词汇注定了和学术捆绑在了一起。

然而,根据Nature期刊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在2020年,全美只有10%左右的工科博士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事业,物理和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比例稍高,也只有16%左右。

而同期在中国,计划选择学术作为自己今后毕业的道路的博士毕业生占比大概为58%左右,有42%的毕业生直接放弃学术道路,最终能够留在学术界的比例相信会更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分博士们放弃学术道路呢?

今天这期文章,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博士放弃学术道路以及博士毕业之后逃离科研到底可不可惜。

为什么有博士会选择逃离科研?

1、科研界的竞争激烈,学术岗位有限

相信很多在读或者已经毕业的博士都有感触,无论你科研多努力,永远有人比你更努力,成果比你更多。可怕的不是优秀的竞争对手,是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竞争对手。

而另外一方面,学术界的教职数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学术界的很多制度都非常成熟完善了,因此很难有大批新增的教职岗位,学术界的职位都是存量竞争,往往只有一个教授退休了,才会空出来一个岗位招募新人。

我们国家科研界体系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很多高校对博士的需求依旧很大,但近年来随着博士培养人数的增加以及人才,头部高校已经出现满额超编现象,对新人的需求一降再降,博士毕业生寻找教职的难度也在慢慢攀升。

2、选择读博的初心本就志不在科研

除了少部分真心热爱科研的博士生来说,相当大一部分博士生读博的初心只是想提高自己的学历,能够在就业市场得到更大的谈判筹码。也有一部分人是本科或者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想要逃避就业,通过读博选择推迟就业时间。还有一部分是迫于家里人的压力,被迫读博。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承压的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压根不喜欢科研的本科生或硕士生,或主动或被动选择读博深造。这部分博士生本就不热爱科研,毕业之后会做何选择可想而知。

3、在读期间的思想转变,开始对科研感到厌烦

也有一部分博士生选择读博时雄心壮志,但读博开始心境慢慢发生变化,他们毕业选择远离学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读博期间对科研失望和厌烦。除了少部分能够改变世界的研究以外,很多研究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而且也不能进行科研成果转换,属于是空中楼阁、水月镜花。

很多博士生在意识到科研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就逐步放弃了学术理想,进而选择脚踏实地做一些更加实在、有意义的事情。此外,做科研需要申请基金、写论文、评审项目等,很多人会觉得这些过程很枯燥无味,收益和成果完全不相匹配,甚至觉得痛苦压抑、心生厌恶。据小e的实际接触来看,讨厌写论文、写本子的博士生比例十有六七。

那么读完博士不搞学术真的很可惜吗?

小e在和很多毕业之后放弃了学术道路的朋友聊过之后,总结出来的答案是并不可惜。首先,学术这条路本来就压力非常大,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过这种压力满满的生活。如果你本就不是一个能够抗压的人,而又想趁年轻享受轻松的生活,那么放弃学术这条大后期职业的道路对你来说没有坏处。

其次,博士期间受过的科研训练并不会因为你放弃了学术就前功尽弃了。科研训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这种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思维训练并不只能在学术这条道路上发挥作用,放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会大放异彩。

再者,并不是只有学术这条路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学术只不过是一个博士面临的众多道路的一条而已,难道不选其中一条都要觉得可惜一番?

最后,博士毕业后放弃科研可不可惜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伪命题。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活一次,如果不能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那么最后哪怕功成名就在临死前也会后悔。既然博士学位给了你更多的选择人生可能性的机会,为啥又要在毕业时就把这些可能性提前掐灭呢?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了,你觉得读完博士不从事科研可惜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读完博不搞学术是不是很可惜?
上一篇

美国留学一年花费多少?CB最新学费报告揭秘真相!

下一篇

留学生爬藤为何越来越难?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