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专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简介Sandy, 本科毕业于某华东五校之一的数学专业,直博于港大工学院读博。

作为一个通过高考考进某华五数学系,读博果断转成应用数学的普通人,其实不太能理解数学专业有啥单独可讲的。

但确实身边人一听是学数学的,就露出一副“你好牛”、“你一定聪明绝顶”的表情(有些人还会借机拿出孩子的奥数题让我现场答题,大型社死现场),我想那就从数学专业普通选手的视角分享一下数学专业真实的就读体验给这个专业祛祛魅吧。

数学专业课很难,很抽象

在大学里,不同专业的课程难度和学习量级各有不同。相比之下,数学系的课程往往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可能可以轻松应对课程要求,而数学系的学生却很难找到所谓的“水课”。

本科数学系第一学期要学代数学基础,数学分析,解析几何多门基础课,不像大部分竞赛生之前就接触过,作为没接触过这些内容的高考生,课业压力可以说是非常大。

大学期间也上过不少其他专业的课,几乎没有哪些课让我感觉像这些数学课一样,经常有一种老师说的每个字都是中文,但是好像听不懂的感觉。更不用说后来学的实分析,复分析,泛函分析了…

这些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之抽象,比如说数学分析对应的是其他专业的高等代数,其他专业在算微分积分的时候,我们在研究函数是否连续,是否可微,数列极限是否存在。

即使每次上课老师只布置两三道题的作业也够做一个礼拜,因为一打开就发现啥也不会,而且全是证明,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当你打开教科书准备好好学习一番大学特学的时候,就会发现教材上不少证明写的是显然成立,然而你却不知道显然在哪里。

刚开始基本上就这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就把课学完了,同时还带着对于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的疑惑,一学期结束最大的感觉就是一学期都在学习什么都没学会,最后考试的时候只能希望考卷上可以出现一点以前见过的题目。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便向学长老师还有其他同学们寻求学习经验。通过他们的建议,认识到这些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清楚最根本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再向高中阶段一样刷题,甚至于不少同学平时就会通过抄书的方式让自己放慢节奏来理解各个定理之间是如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以及定理是如何被严谨证明的。

抛掉了高中阶段的刷题思维之后,反而减轻了很多学习负担,也不再畏难,逐渐适应了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我的同学们,也很抽象

我的同学们也各有特色,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通过数学竞赛保送来的,比例不高。在开始阶段,由于曾经在学习数竞接触过部分内容,会比其他同学适应得更快,不会有太大的落差感。这些同学往往也非常努力,由于提前对数学理论有一些认知,会更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我们还在基础课上挣扎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自己参加各种讨论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更深入的理论了。

2.还有一类比较符合大家对数学系学生的想象,就是人呈现出一种抽象的特质,有一种在自己精神世界遨游,已然脱离现实世界的气质,比如课间自己戴着头戴式耳机在教室里散步并且双手开始进行一些指挥的动作;上课上到一半自己掏出一个小板凳做到教室第0排(第一排前)听讲;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开始自言自语…

3. 还有一类是我这样的因为高中数学不错,踏踏实实通过高考考进来的“正规军”。对于我们来说,在大学前学数学的过程中都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困难并且数学成绩也都还不错,大部分人高考数学都140+,并且觉得数学也还有点意思,并不枯燥。

即便是如此,在刚上大学接触高等数学的时候还是由于巨大的差别有非常大的不适应感。其他专业的数学课和高中注重计算的数学学习也许还比较相似,数学专业的话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了,到了大学阶段都是研究与证明有关的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身为一个普通人混迹在数学专业,除了课程难度高带来的压力以外,还要承受大佬们带来的精神压力,经常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以至于还要经常操心自己的发量。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环境,系里的娱乐活动也比较少,一方面组织了之后参加的人也不多,又或者根本找不到什么人愿意组织…

90%的人都会转行

虽然很多人觉得学数学的人都很聪明,但基础数学对聪明的要求绝非普通的理解。能够在基础课差不多学完后,持续选择基础数学继续研究理论的学生,每一届大概只有百分之十。

除了必不可少的天赋以外,想要攻读基础数学方向的博士,最最主要的就是兴趣。研究数学理论的博士和工科博士不同,能够在工业界不同领域有落地,基础数学理论大多无法直接应用在工业界中,因此毕业后基本就是到高校做老师。此外,基础数学的论文也很难写,发论文的周期很长,在外人看来比较枯燥。

如果没有对于数学非常感兴趣,能够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的话,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正因如此,其余的大部分同学都转向了计算数学和统计。细分方向的专业课相比起理论基础课会更加看得见摸得着,也更加有趣,可以具体通过编程实现数据分析,优化算法等等。

读完本科,继续深造的时候,大家的专业会进一步广泛化。那些学基础数学的同学中基本都会选择继续深造理论研究,这类型学生往往会一路读到博士,然后找到相应的教职,就这么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其他同学也分散到了各个专业读研读博,比如计算机,数据科学,工业工程,统计等等。在各个细分领域,可以通过对实际场景进行数学建模,应用相应的数学理论解决该领域的具体问题,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上手也更快,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比起学不会学不完的理论还是更有成就感的。

虽然在我们专业大家都很喜欢讨论一个梗,就是在校内智商鄙视链是,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统计,然而工资待遇是统计=应用数学>基础数学。但是我们发自内心都是非常佩服继续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学们,也非常清楚自己不研究数学理论真的不是因为不想而是不会。而之所以应用方向的就业面会更广也是因为业界落地的场景更多,需求更大。

总而言之,大学四年从一开始的焦虑不安到适应再到分专业后的快乐,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逐步减少。虽然毕业以后回想起来本科生活还是觉得很累很辛苦,以至于觉得读博都没那么痛苦了,但是在数学专业的学习也确实让我有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严谨的思维方式,对于日后的发展颇有帮助。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下一篇

在帝国理工学院读公共卫生硕士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