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家长该如何识别和应对?

能很多人也都不知道,75%的心理障碍首次出现是在24岁之前;而50%的心理障碍在14岁之前就首次出现了。在如今学习越来越大的压力下,很多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尽管心理健康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话题,但多数人对其认知却很少。学生家长并不了解该如何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今天E老师将和大家分享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应对方式。

我的本硕专业都是心理学方向,在毕业后我先后考取了“自杀干预证书” 以及”心理健康急救证书” 。可以说,心理健康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建立及维持一段关系的能力,也影响了我们如何去看待及处理身边发生的事件及变化。

什么是心理/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呢?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定义精神健康为: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能去感受、思考和行动,以提高我们享受生活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这是一种尊重文化、公平、社会正义、相互联系和个人尊严重要性的积极的情感和精神幸福感。"

那么什么是心理/精神健康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什么又是心理/精神障碍呢(mental disorder)?

心理健康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词汇,其中包含了心理/精神障碍 (mental disorder)以及可能未严重到被诊断为一个障碍的地步的有关心理障碍的一些症状(symptoms)。

心理障碍(又或者说心理疾病)(mental disorder)通常会非常显著地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他的人际关系,并会导致一个人在思想,情绪或者行为上有明显的变化。

青少年有哪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我们需要注意呢?

情绪相关障碍 (Mood-Related Disorders )

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

抑郁症是情绪相关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非常严重且反复的一种病症。调查表明在15-24岁青少年时期有10.2%的孩子曾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近期的研究表明虽然很多人获得抑郁症的诊断多数在 20-30岁左右,但实际上抑郁症的症状出现的比预想的都早 - 往往在青少年期间就首次出现了。很多人在青少年阶段即使出现了严重的病症,也不会选择去寻求专业帮助,但是有可能会去向自己的家庭医生说明自己会有一些抑郁相关的症状,例如,“疲惫”,“失眠”,另外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可能会说一些类似下面的话:

  • “我好失败”
  • “没有人会喜欢我”
  • “事情不会变得更好的”
  • “生命没有什么值得的”
  • “全都是我的错”
  • “我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双向情感障碍 (Bipolar Disorder)

双向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如其名,症状主要分为“躁” (Mania)和“郁” (Depression)两部分。这个“躁”在这里并不是只暴躁,是指精神非常活跃,比较亢奋的一个阶段。

如果说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在经历亢奋阶段的时候,很可能看起来异常的兴奋,有非常多的奇思妙想,可能需要较少的睡眠,说话语速非常快,可能也会容易冲动等等。然而经历了这一个阶段后,他们又会回到抑郁的阶段中,反反复复,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mood swing),这就是双向情感障碍给人的大致感受。

有部分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会认为,自己在“亢奋”的阶段对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的一些层面有一些帮助。例如,假设画家,在这个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更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或者作家,在这个时期可能写书的效率会增加。

因此躁郁症患者在“亢奋/躁狂”阶段去寻求帮助的情况是相对较少的,更多的可能是当他们在经历了亢奋过后回到抑郁的阶段,处于非常低迷的感受时方才愿意主动求医。

故意性自我伤害 (Deliberate Self-Injury)

也叫做Non-suicidal Self-injury,意思就是没有自杀意愿的自我伤害。自我伤害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见,大概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自残”这个词,但是实际上包含的症状和机制会更复杂一些。

因为自残的行为往往都非常的私隐(很多人不愿意透露),因此很难得知道具体在某个年龄具体的患病率,例如美国和英国研究表明有8%-38%的青少年有过自残行为;加拿大则预计为大致15%的青少年有过自残行为。这种自残的现象在青少年 12-14岁的时间容易开始出现,最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6岁。其形式有很多种,例如:

  • 打自己
  • 烧伤
  • 抓挠自己的皮肤
  • 拔扯头发
  • 咬自己
  • 吞食有毒物质等

很多人认为自残的青少年是在寻求关注,但实际上大部分的情况并不是如此。青少年往往施行自残行为更多的是因为焦虑,抑郁,想要释放心中的不满,想要释放心中感受到的痛苦,想要获得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等等。

因此有很多进行自我伤害的人们并不愿意公开自己进行伤害的地方,并且在选择伤害自己身体的时候更多倾向于一些比较隐蔽且容易被衣物遮挡的部分,例如大腿内侧等。

他们进行自我伤害往往是因为经历了较大的痛苦,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来释放自己,大多数情况并不是想“自杀”。

焦虑和创伤相关的障碍(Anxiety and Trauma-Related Disorder)

焦虑症(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它。正常的焦虑是一种有益的保护机制,能帮助我们避免危险的情况。然后如果焦虑感太频繁的产生,在不该产生的时候产生,并且严重影响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去寻求专业帮助了。

患有焦虑症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可能是无法专注,经常担忧自己在家、在学校或者在朋友面前的表现。青少年患有焦虑症也可能会表现出像是“完美主义”的样子,经常反复重复地去做一件事情,因为对自己的表现不够满意。除此之外也有可能会睡不好觉,身体上也有可能会有肌肉酸痛,容易疲乏等症状。

饮食障碍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你可能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饮食障碍会是一种心理疾病呢?是的,你没看错,这里所谓的“饮食障碍”有十分大的心理因素。饮食障碍首次出现的平均时间点为17岁,比起男孩子,女孩子也更容易患有厌食症和暴食症。现在社交媒体的发达及便利也从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这一种疾病的产生。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厌食症患者会严格及强制的控制自己的饮食,他们的体重一定会低于正常标准,并且追求非常极致的“瘦”的自我形象。90%的厌食症患者是女生。他们主要通过节食,另外还锻炼,呕吐,吃泻药等一系列方法来让自己达到自己所希望的自我形象(self image)。厌食症是三种饮食障碍中最不常见但是也是危险系数最高的。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暴食症患者会在有限的时间吃下大量的食物并且在吃的时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情况持续且周而复始。暴食症和简单的“吃的多” 和 “吃撑”是不一样的,因为很多时候患者并不饿但是也会让自己持续的吃到自己吃不下为止,并且暴食症患者常常伴有自我厌恶感。

神经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神经性暴食症可能是这三种饮食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且也是在女生中更常见。主要的症状是在暴饮暴食过后采取一些列的 “补救手段”,例如,吃泻药,或者催吐等。因此一般这一类的患者看起来是最正常的,因为体重不会像厌食症患者那样过低,也不会像暴食症患者那样可能过高。

青少年孩子们更容易得神经性暴食症,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青春期的阶段,他们开始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了,非常担心自己的体重,担心长胖,担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当这种担心异常过分并转换为一种行动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引发厌食症或者神经性暴食症。

除此之外还有药物相关障碍(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 以及精神病性障碍 (Psychotic Disorders) 等等,也是与青少年阶段息息相关。

那么如果知道孩子们有心理障碍或者孩子们向我们紧急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进行帮助呢?

在我学习心理健康急救证书时,有一个应对模式贯穿了整个课程,那就是 “ALGEE”。虽说对于不同的病症肯定有更具体的应对方式,但是没有得到专业培训的人们是无法掌握,也不应该希望借由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整体心理状态的。如果您的孩子的心理状况非常糟糕,请务必及时就医。

当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家长该如何识别和应对?

Assess (评估)

Assess risk of suicide or harm。首先第一步需要评估孩子是否有自杀或者其他身体上的风险。例如焦虑十分严重的时候有可能会引发恐慌发作,又或者是服药过度等等,如果有这一系列风险那必须先拨通急救电话来寻求帮助;如果没有这一类的身体上的风险的话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

Listen (聆听)

Listen non-judgmentally 。我们需要不带任何偏见和主观思想地去聆听孩子的想法及意见。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我们也不会去评判他的想法是否正确。

Give (给予)

Give reassurance and information。我们需要让寻求帮助的人感到有希望,让他们意识到虽然他们有心理问题(需要不带有色眼镜地去讨论),但是外面有专业的帮助可以帮到他。

Encourage (鼓励)

Encourage the young person to get appropriate professional help。帮助孩子寻找适合他的专业帮助,例如心理医生。鼓励他去谈谈。

Encourage (鼓励)

Encourage other supports。帮助孩子找寻其他更多的帮助途径。例如心理健康热线 (那种他可以随时打电话或者发短信求助的),或者社区帮助小组等等。除此之外作为家长的一方,还可以去和另外一方谈谈,让大家在希望孩子得到专业帮助这件事情上得到一致性,这样孩子会感到更加受到支持。

在加拿大,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过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忽视,则有可能渐渐发展,在青少年期这个关键且脆弱的时期,需要家长及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如果孩子们表现出来有心理障碍的苗头,请家长们不要忽视。

当我们感冒发烧身体病了的时候,我们会去看医生吃药打点滴,心理疾病也是一样,当mental health 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摘掉有色眼镜摆脱社会污名感(social stigma)来看待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那么我们就可以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最早期就得到专业的帮助。

最后,

以上的信息与知识来源于我参加的加拿大心理健康急救证书课程,以及其工作手册

Mental Health Commission of Canada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Adults who interact with Youth” Manuel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John Locke Junior赛区人与人平等单题精讲

下一篇

博士留学申请步骤及注意事项全面解答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