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这个全新系列的第一期,我们就从有“人文社科竞赛天花板”之称的 John Locke 写作竞赛开始吧!
写在前面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从一个总体的角度去看约翰洛克的竞赛基本要求,还为大家整理过历届获奖文章的资料包,但是尚未以导师级别的专业角度来为大家详细拆解一篇获奖文章。但是现在,这项珍贵的福利来了!
我们今天选择了2023 年的题目 Are beliefs voluntary?(信念是自愿的吗?)以一篇心理学文章为例,来探讨以下核心问题:
1、一篇JL参赛文章的框架如何搭建?如何建构文章核心论点?
2、我在 IB/AP 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是否足以应对 JL 的要求?
3、我如何实现 JL 所倡导的跨学科讨论?
4、批判性思维应该如何应用于写作?如何“优雅地反驳”一个论点?
以下是文章全文,阅读文章后再来一一对应地看我们的拆解分析,更有助于深刻理解(点击可以放大图片):
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如信念、感知、无意识偏见等。这些概念是文章的基石,理解它们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如默认模式网络(DMN)、前扣带回皮层等。学生需要对这些神经结构及其功能有基本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论点。
文章逻辑框架如何搭建?
如何架构文章论点?
纵观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核心议题是:信念是否属于自愿行为。作者采用的是多层次论证结构,从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医学三个领域展开讨论,并通过批判性思维巧妙回应可能的反驳。
文章的逻辑线拆解下来以后是这样的:
第一、信念的形成是否受意识控制?
◎神经科学角度:分析默认模式网络(DMN)与信念的无意识形成机制。
◎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群体思维(Groupthink)如何强化个体信念,使其难以自主调整。◎临床医学角度:借助精神疾病(如妄想症)案例,论证某些信念的不可控性。
第二、如果信念是非自愿的,是否意味着所有信念都不可改变?
◎提出反例:冥想训练可调节 DMN 活动(Brewer et al., 2011),是否说明信念存在有限的自愿性?
◎作者的论点反驳方式:先承认局限性 → 再引入反例 → 再重构论点。
第三、多学科视角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
这一部分作者通过神经科学、社会学、临床医学三个方向的交叉分析,使论证避免出现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让结论更具普适性。
学生在 IB/AP 课程中学的知识
能支撑 JL 写作吗?
很多家长和同学都比较担心,IB/AP 课程的知识是否足以支撑 JL 竞赛写作,或者是否需要额外学习更高阶的内容。答案是 IB/AP 课程确实提供了核心框架,但如果想要产出更优秀的文章,确实也需要补充部分前沿知识。
◎ IB/AP 课程提供的支持:
IB 心理学:生物心理学(如神经递质、fMRI 原理)、认知心理学(记忆模型)、社会心理学(群体哦影响)等内容,都能用于文章论证。比如这篇文章中涉及的默认模式网络(DMN) 与 IB 心理学中的“大脑机制”内容部分重叠。
AP 生物 & 心理学:提供边缘系统功能、精神障碍诊断、认知失调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妄想症患者的信念控制问题。
◎竞赛文章是否需要超越课程体系?
获奖文章确实会通常引用一些额外的学术研究和前沿内容,比如这篇文章里就引用了:
◎Raichle (2003)《大脑的默认模式》:深入解析 DMN 机制,帮助作者论证信念的无意识性。
◎Han (2022) fMRI 研究:比较中西方学生的前额叶激活差异,支持文化影响对信念形成的作用。
总结一下:
因此,仅依赖 IB/AP 课程可能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建议同学们通过学术论文阅读 & 跨学科思考来提升写作深度。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同学,或者对心理学感兴趣但缺乏上述学术基础的同学,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文献速读技巧,与导师一起利用“预览-提问-阅读-总结-测试”(Preview-Question-Read-Summarize-Test)的方法,以问题为核心,阅读最需要的文献,这样可以大量节省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JL最爱的“跨学科”
论证的关键是?
◎本文作者是如何跨学科的?你以为这只是一篇心理学文章?
作者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神经科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多领域的证据构建立体论证。如果只用社会心理学解释信念的非自愿性,可能会忽略神经机制的作用。跨学科分析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用神经生物学理论,论证信念的无意识形成:提到默认模式网络(DMN),阐明大脑在休息状态下仍在整合信息,暗示许多信念的形成可能是无意识的;使用CTE 患者 Philip Adams 案例,说明严重脑损伤导致的行为改变,支持信念可能受神经机制影响。
用社会学理论,届时群体思维如何影响信念:用“地心说的社会压制”,阐释集体信念如何塑造历史事件;用“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个体在面对相反证据时可能更倾向于坚持原有信念。
用临床医学理论,描述精神疾病患者的信念失控:用“妄想症患者的前扣带回皮层损伤”,解释为什么某些信念无法通过理性调整。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是硬刚吗?
JL 竞赛强调批判性思维,作者在文章中采用 “承认局限 → 引入反例 → 重构论点” 的方式优雅地进行了反驳:
例如:他是这样反驳“信念完全非自愿”的观点的,这样的方式比硬刚更有说服力,也符合学术写作的严谨性——
◎ 承认局限:默认模式网络(DMN)确实是非自愿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信念都是完全无意识的。
◎引入反例:冥想训练可以调节 DMN 活动(Brewer et al., 2011)。
◎重构论点:虽然大部分信念是无意识形成的,但特定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念。
如何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创建“定义-结论”的认知闭环?
“认知闭环”是一种高级写作技巧,旨在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呼应,使读者在阅读完成后产生 “回到原点,但理解已深入” 的感觉。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设计就体现了这种技巧:
开头:提出清晰的定义
文章开头通过定义 “信念 (belief)” 和 “自愿性 (voluntariness)” 直击核心议题。这不仅帮助读者快速进入讨论,还为后续论证设立了清晰的评判标准。例如:
◎定义信念: 个人对某一事实、观点或事件的主观看法。◎定义自愿性: 由个体自主选择、控制、且在意识状态下做出的决定。
结尾:呼应开头,强化论点
文章结尾通过总结各学科证据,重新审视信念的自愿性问题,并回扣开头的定义。例如:
◎开头提出的疑问: 信念是否真的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结尾的回答: 虽然一些信念可能受个体控制(如通过冥想调节 DMN),但大多数信念在神经、社会和认知多重因素作用下,实际上具有很强的非自愿性。
这种 “首尾呼应” 的结构不仅让文章结构更紧密,也帮助读者在阅读后形成完整的认知闭环。
通过这次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已经了解了一篇约翰洛克神文的基本方法论,但是要如何落实,如何学习,如何下笔,如何锤炼,确实是一个漫长困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