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John Locke论文竞赛都让无数学生头疼😖,尤其是今年的心理学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客观性真的存在吗?”
“自卑感是他人强加的,还是源于自身?”
“自欺究竟是什么?”
这些问题不仅考验你的逻辑思维,还要求你在心理学理论和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点。面对复杂的学术术语和庞大的文献资料,你是否感到无从下手?
别担心,老师就来为你梳理可操作的破题路径,带你一步步拆解难题,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论文!
Q1、Is objectivity all in the mind?
客观性是否只是存在于心里?
在回答问题和生成论点之前,我们需要明晰什么是客观的,什么是主观的。
客观知识通常被认为是不受个人情感、解释或偏见影响的,而主观知识则受到个人经验和情绪的塑造。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反思,我们普遍认为是客观的信念或真理真的完全客观吗?比如,我们“客观”理解的自然科学定律和人权,是否在无意识中受到文化或经验的影响?
这个问题涉及多个心理学分支,主要是认知与社会心理学。可以讨论的相关概念包括:感知与感官、认知偏差、预测编码、Theory of Mind、社会认知。
如果想要增加自己的批判性,学生必须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上进行反思。同样一种存在或是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考角度,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去对其进行解释。
同时,每个人的感知和思考方式都不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同一个“客观事实”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客观性“岂不是成为了一个假设?
Q2、Eleanor Roosevelt declared,"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Is she right?
埃莉诺·罗斯福曾说:“没有你的同意,没人能让你感到自卑。”她说得对吗?
这个问题可能是在引导学生探讨自卑感是否由他人施加,还是源于个体的内在认同?这是一个融合社会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复合型问题。
社会心理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感受。像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认同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当个体在社会中被排斥、忽视或贬低时,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可能会内化负面标签。
发展心理学理论帮助我们看见自尊与自信是如何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被建立与摧毁。参考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青少年阶段(身份与角色混淆阶段),个体正积极探索“我是谁”。若此时缺乏积极的社会反馈或遭遇排斥,会对自尊造成长远影响。
自尊心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童年阶段,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依赖于来自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的反馈。这一阶段个体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极易受到外界影响,自卑感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同时,发展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也会强调人的自主性与心理韧性。也许我们能够选择不感到自卑?
比如Ryan & 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类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当这些需求受到满足时,个体更有可能维持高自尊,减少他人评价的影响。
Q3、What is self-deceit?
什么是自我欺骗?
这个问题鼓励学生探讨个体如何有意或无意地欺骗自己,以及这种心理机制的功能、目的和后果。
想要理解什么是自欺,我们可以先从思考自欺的目的开始。自欺并非无意义的,它往往是为了应对矛盾、维持自我形象或保护情绪健康。
比如,为了适应主流社会,有些人可能会否认或压抑自己的族裔认同,以避免边缘化或内在冲突;部分人出于政治立场或世界观的需求,会否认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以避免认知冲突或道德负担;我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这种偏差可以被视为一种维持自尊的自欺机制。
在了解自欺的目的后,我们还需要解释它的机制,才能从心理学学科角度回答“什么是”的问题。
一些比较常见的机制包括动机性推理(个体根据自己的期望或愿望来解释信息,而不是依据事实本身),自利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客观错觉(个体相信自己是在“理性”“客观”地思考,但实际上已经被情感或动机所引导 – 可以与第一道题建立关联,加深思考)。
在选择题目之前,倪老师也给大家了一些建议,期待和同学们在写作营里见面!
Before reading the question analysis, write down your initial understanding and intuitive thoughts about these questions. Jot down any relevant keywords—play with them! Look them up on Google Scholar or other databases you know. These first impressions will help make your essay stand out!
以上就是导师带给大家的2025年心理学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