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给大家分享了2025年JohnLocke写作竞赛经济题目破题思路,我们给大家整理JohnLocke写作竞赛心理学题目破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2025年JohnLocke竞赛心理学题目破题思路
2025年JohnLocke写作竞赛心理学共有3个题目,机构JohnLocke写作竞赛教研老师分别从各题的思考点和推荐书单,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Q1. Is objectivity all in the mind?
客观性全在于头脑吗?
该题目属于心理学与哲学交叉领域的议题,同学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思考:
1.感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边界
例证:视觉错觉(如“穆勒-莱尔错觉”)表明,即使物理刺激相同,不同个体的感知结果可能不同。这说明“客观性”可能受限于神经
系统的加工机制。
反论: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证明某些客观规律独立于个体意识存在,例如重力定律。
2.文化与语言的建构作用
例证:不同文化对颜色分类的差异(如某些语言中缺乏“蓝色”与“绿色”的区分)表明,语言系统可能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框架。
反论:数学与逻辑的普遍性(如1+1=2)似乎超越文化差异,暗示某种绝对客观性。
3.道德与价值的客观性争议
例证:道德相对主义(如不同社会对“正义”的定义差异)支持主观性;而自然法理论(如人权普世性)则主张道德客观性。
4.神经科学的视角
例证:大脑前额叶损伤患者可能失去理性判断能力,但仍能完成基础感知任务,表明“高级客观性”(如逻辑推理)依赖特定脑区功能。
5.哲学上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实在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如科学实在论)。
反实在论:客观性是心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产物(如建构主义)
推荐阅读书单:
心理学经典
Thinking, Fast and Slow(Daniel Kahneman):分析直觉与理性思维的冲突,揭示认知偏差如何削弱客观性。
The Righteous Mind(Jonathan Haidt):探讨道德判断的主观性及其进化心理学基础。
哲学与认识论
Critique of Pure Reason(Immanuel Kant):区分“现象”与“物自体”,论证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The View from Nowhere(Thomas Nagel):讨论客观性与主观体验的辩证关系。
神经科学与感知研究
Phantoms in the Brain(V.S. Ramachandran):通过脑损伤案例研究感知的神经机制。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Oliver Sacks):揭示感知异常如何挑战客观性假设。
Q2. Eleanor Roosevelt declared,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Is she right?
埃莉诺·罗斯福 (Eleanor Roosevelt) 曾说:“未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让你感到自卑。”
同学们可以从支持或反对埃莉诺·罗斯福观点进行思考,具体如下:
支持埃莉诺观点的论据
1.认知行为视角
ABC模型(Albert Ellis):、情绪反应(C)由个体对事件(A)的信念(B)决定,而非事件本身。
例证:面对贬低性评价,通过认知重构(如“他的批评反映他的问题,而非我的价值”)可避免自卑感。
2.自我决定理论(Deci & Ryan)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自主性(Autonomy),若个体主动选择接受他人定义的价值标准,才可能感到自卑。
反例:高自尊者可能无视负面评价,因其自我价值不依赖外部认可。
3.存在主义心理学(Viktor Frankl)
人始终保有对态度的选择自由,即使无法控制环境(如集中营幸存者的心态差异)。
反驳埃莉诺观点的论据
1.社会权力与内化压迫
符号暴力(Bourdieu):弱势群体可能无意识接受统治阶层的价值标准,导致“同意”被系统性塑造(如女性内化性别歧视)。
例证:长期遭受贬低的儿童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Seligman),丧失反抗“同意”的能力。
2.生物学与情绪自动化
情绪反应(如羞耻感)可能通过进化机制自动化触发(Paul Ekman),不经过理性“同意”(如被当众羞辱时的本能反应)。
推荐书单
心理学经典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Carol Dweck):探讨成长型思维如何抵御外界负面评价。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BrenéBrown):分析脆弱性与羞耻感的心理学机制。
•Man’s Search for Meaning(Viktor Frankl):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自主选择理论。
社会权力与认同
•Black Skin, White Masks(Frantz Fanon):殖民压迫下自卑感的内化过程。
•The Power of Habit(Charles Duhigg):习惯如何塑造无意识的“同意”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David Burns):认知扭曲与情绪调节技术。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Judith Beck):CBT技术对自卑干预的实证研究。
Q3. What is self-deceit?
什么是自欺欺人?
这个问题是关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并延伸至哲学中的认识论与伦理学议题。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思考:
1. 自我欺骗的本质与机制
• 定义争议:
强定义:有意识地否认已知真相(如瘾君子声称“我随时可以戒掉”)。
弱定义:无意识地过滤或重构信息以维持积极自我形象(如高估自身道德水平)。
• 认知分层理论:
分离的认知系统(双加工理论):直觉系统(系统1)可能自动化扭曲信息,而理性系统(系统2)被动接受(Hassin et al.)。
例证:实验中受试者倾向于记住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遗忘不利事实(记忆自我服务偏差)。
2. 自我欺骗的动机与功能
• 保护自尊:通过否认失败或缺陷维持自我价值感(如考试失利后归因于“题目不公”)。
• 社会适应:进化视角下,自我欺骗可能提升说服他人的可信度(Trivers, 2011)。
• 减少焦虑:对威胁性信息的回避(如癌症患者拒绝接受诊断结果)。
3. 自我欺骗的伦理与危害
• 积极面:适度的自我欺骗可能增强韧性(如乐观偏见提高抗压能力)。
• 消极面:认知盲点:忽视现实风险(如金融危机前投资者的过度自信);道德推脱:通过自我辩护合理化恶行(Bandura, 1999)。
4. 测量与实验证据
行为实验:
通过虚假反馈测试自我认知偏差(如夸大自身智力测试成绩)。
瞳孔追踪与脑成像研究揭示无意识自我欺骗的神经机制(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冲突)。
文化差异: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欺骗可能更多服务于群体和谐而非个体自尊(Heine etal)。
推荐书单
心理学经典
•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Life(Robert Trivers):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欺骗功能分析。
•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Tavris & Aronson):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的案例研究。
•The Elephant in the Brain(Simler & Hanson):揭示自我欺骗在社会互动中的隐藏动机。
哲学与伦理学
•Self-Deception(Herbert Fingarette):哲学视角下的自我欺骗悖论与意识分层理论。
•Being and Nothingness(Jean-Paul Sartre):存在主义对“自欺”(bad faith)的批判。
临床
•Necessary Illusions(Arnold Cooper):心理防御机制在精神分析中的角色。
•The Denial of Death(Ernest Becker):探讨死亡焦虑如何驱动自我欺骗行为。
02JohnLocke培训辅导课程
机构John Locke论文竞赛培训辅导课程正在热招中,帮助同学们从选题,确定写作大纲、构建框架,完成论文等一站式助力同学们搞定John Locke论文。欢迎家长和同学们了解John Locke课程详情。
✦线下校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杭州、南京、青岛、无锡、武汉、合肥、宁波、重庆、天津、香港等城市
✦同时机构线上有一套成熟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授课体系,其他城市可通过线上课程享受上海总部师资。